曾子:大学之道道德社会

《大学·传三》中提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曾子所阐释的《大学》之道,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道德准则,对个人修养、社会秩序的构建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大学”即“大人之学”,“大人”有两层含义。其一为成年之人,需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以立足社会;其二为拥有充实且光辉伟大人格者,能在社会中彰显道德风范,实现修己治人、平天下的目标。二者并不矛盾且有先后顺序,《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明确了修身在人生历程中的核心地位。

“大学”的三纲分别是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明明德”肯定了人类与生俱来的灵明德性,倡导将其彰明显现,使人们自觉。行善避恶并非外在社会规范的强制义务,而是源于人性本善的内在基础。觉悟到这一先天能力后,便要“亲民”,“亲”即“新”,意味着日新又新,促使自己不断在行善之路上前行。人生万物皆有兴衰变化,唯有遵循内心向善的要求,不断提升品德修养,才能始终保持进步。

“止于至善”是这一切的方向和目标,它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期许。《大学》中对不同角色设定了特定的道德理想,如君要仁、臣要敬、子要孝、父要慈、与人交往要信。一方面,这些特定道德本身具有无限的提升空间,人们应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另一方面,由于人的社会角色多样且动态变化,在不同角色中正确判断并勇敢抉择应行之善并非易事。要实现止于至善,需充分发挥知、情、意,全力以赴,不可懈怠。

“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们提供了清晰的步骤,循序渐进,贯穿一生。其中“修身”处于枢纽位置,是每个人都不可推卸的责任。它是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和谐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修身,才能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治理国家乃至平定天下。

THE END
0.曾参与《大学》《大学》作为“四书”之一,它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的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读新)民,在至于至善”的“三纲领”,同时提出了修养德行的方法:“格物、致知jvzq<84yyy4rnwz0gf{/ew4kphu03><313639A>0jvs
1."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的意思全文欣赏及译文讲解|作者"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的意思全文、"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的意思翻译及"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的意思讲解: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解释 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诗jvzq<84yyy4lz~j0eqs0o8lwujo0i~|gp1;34@840jznn
2.三字经详解: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三字经详解: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大学》这部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共有十章,完整地阐述了一个人从格物致知开始,直至治国平天下,超凡入圣的八步功夫,是儒门修心修身的方法论。特别是曾子在开篇讲的第一段话,是《大学》全书的精华之所在。 jvzquC41okv/t~nygp4dqv4ygp~vg8xcp|okkwl139:25A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