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大学》译注,曾子解释止于至善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诗[1]云:“邦畿(jī)[2]千里[3],惟[4]民所止[5]。”

[1]诗:这里指《诗经·商颂·玄鸟》。

[2]邦畿(jī):王者之都,靠近首都的地方。首都周围不设置诸侯国。

[3]千里:周长为一千里的地方。古代不使用面积或边长来衡量一块土地的大小,而使用周长。例如讲某小国方圆百里,指周长一百里的小国。

[4]惟:发语词,无意义。

[5]止:至、到、停止、居住、栖息。物各有所当止之处。

译文:《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

诗[6]云:“缗(mín)蛮(mán)[7]黄鸟,止于丘隅[8]。”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6]诗:这里指《诗经·小雅·绵蛮》。

[7]缗(mín)蛮(mán):《诗经》原文为“绵蛮”,鸟叫声。

[8]止于丘隅:栖息在山丘的角落。

译文:《诗经》说:“黄鸟叫着'绵蛮’,栖息在山丘的角落。”孔子说:“说到止,连黄鸟都知道该止(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鸟吗?”

诗[9]云:“穆穆[10]文王,于(wū)[11]缉(jī)[12]熙[13]敬止[14]!”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15]交,止于信。

[9]诗:这里指《诗经·大雅·文玉》。

[10]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

[11]于(wū):繁体字为“於”,这里读作wū,发语词。

[12]缉(jī):继续。

[13]熙:光明。

[14]敬止:止于敬。朱熹解释为“言其无不敬而安所止”。一说“止”是助词,无实际意义。

[15]国人:(1)全国的人。(2)路人,陌生人。

译文:《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作为国君,要做到仁;作为臣子,要做到敬;作为儿子,要做到孝;作为父亲,要做到慈;与陌生人交往,要做到诚信。

备注

每个角色有不同的“止”,曾子提到五种角色——国君、臣子、儿子、父亲、社会中的人,这包括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角色有参照物,父亲是相对于儿子的,臣子是相对国君的。一个人可以有多个角色,例如一个人在家是父亲、是儿子,在工作单位是领导,是下属。

“止于敬”提到了敬。《论语·颜渊》讲:“出门如见大宾。”只要走出家门,就像去见重要的客人,要穿着得体,注重仪容,不能邋邋遢遢,随随便便。这就做到了“敬”。

“止”字出现在三纲的“止于至善”,也出现在八目的“知止”,本段讲的止,对应这两者。

诗[16]云:“瞻彼淇(qí)[17]澳(yù)[18],菉(lù)[19]竹猗(yī)猗[20]。有斐(fěi)[21]君子,如切如磋[22],如琢如磨[23]。

[16]《诗》:这里指《诗经·卫风·淇澳(yù)》。

[17]淇(qí):淇水,在今河南北部。

[18]澳(yù):(1)水边。(2)河流弯曲的地方。

[19]菉(lù):绿。一说“菉”读作lǜ。

[20]猗(yī)猗:美好茂盛的样子。一说“猗”读作ē,和下文的搓、磨押韵。

[21]斐(fěi):文采。

[22]如切如磋:加工骨角器的方法,切以刀锯,琢以椎凿。

[23]如琢如磨:加工玉器的方法,磋以鑢(lǜ)钖(yáng),磨以沙石。比喻用各种方法自我修炼,精益求精。

瑟(sè)[24]兮僩(xiàn)[25]兮,赫[26]兮喧[27]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xuān)[28]兮!”

[24]瑟(sè):矜持庄重的样子,严密之貌。

[25]僩(xiàn):胸襟开阔的样子,武毅之貌。

[26]赫:显赫的样子。

[27]喧:威仪容止盛大的样子。

[28]諠(xuān):遗忘。

译文:《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

如切如磋者,道[29]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xiàn)兮者,恂(xún)栗(lì)[30]也;赫兮喧兮者,威仪[31]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xuān)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29]道:说,讲述。

[30]恂(xún)栗(lì):恐惧战栗。

[31]威仪:庄严的容止仪态。

(这是曾子对上文《诗经》中几句话的解释。)

译文:“如切如磋”讲做学问的态度;“如琢如磨”讲自我修炼。“瑟兮僩(xiàn)兮”讲他小心谨慎内心有所戒惧。“赫兮喧兮”讲他庄重威严。“有斐君子,终不可諠(xuān)兮”讲他品德高尚,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所以老百姓不会忘记他。

备注:前面讲了修行的外在仪表,本段讲修行的内在态度、心态。

诗[32]云:“于(wū)戏(hū)[33]前王[34]不忘!”君子[35]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36]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37]没世[38]不忘也。

[32]诗:这里指《诗经·周颂·烈文》。

[33]于(wū)戏(hū):读作“呜呼”,感叹词。

[34]前王:之前的王,这里指周文王、周武王。

[35]君子:这里指后来的贤人和周王。

[36]小人:小民,这里指后来的普通老百姓。

[37]此以:因此。

[38]没世:去世。

译文:《诗经》说:“啊!难以忘却前代的君王啊!”这是因为后来的君王尊重贤人,和亲属们保持亲近,普通老百姓享受安乐的生活,在利益上获得了好处。所以大家到死也忘不了前代的君王。

备注:高明的领导得到所有人的拥护,满足下属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爱钱的给钱,爱名誉的给名誉。最终大家说这个领导“盛德至善”,而不说他让自己得到名利。

THE END
0.儒家经典《大学》原文、翻译与解析《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儒家经典《大学》原文、翻译与解析,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简介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jvzquC41o0xvk€jp0eun1pzlk1787;5:90nuou
1.大学第五章作者:聚优曾参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注释(1)“子曰”句:引自《论语jvzquC41yy}/l‚6570ipo8lwygt03?;7:5560qyon
2.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大学》这本书的作者是曾子,就是曾参。书中的内容是从个人本身的修养谈起,再进一步整治其家,使上下和睦、各守本分;然后才能治理国家,达到平治天下的目标。 这就是说:每个人必须先修养自身的品德,把握住根本。然后才能按部就班,由己身推向家庭;由家庭推到国家,再慢慢朝jvzquC4150;129~cp0ipo8753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