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要成为大人,就是要不断超越小我,不断超越现状,不断精进,以适应新的变化,在知修行的螺旋上升中构建整体,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原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意解】
知止六步又称知止法则,是《大学》之道的思虑之道,这是中国古人思虑、解决问题和决策的方法,核心是定静。定静能产生力量,主要体现为心力的提升,心力的提升能强化人的生机,更有效地应对环境的变化。
【原文】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意解】
近道三要是成事之道,也包含中国古人对万事万物规律的看法,有本末、有终始、有先后,我们在用世的时候,如果能从这些维度去抓重点,知道自己的本是什么,格物致知明白终始,摸清并抓住规律,从小事着手,一点点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就能成就越来越多的大事。
格有感通的意思,格物是使心与物融通,致知则是知道整体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修身是一辈子的功课,人生就是用来被自己超越和突破的,当通过修身不断构建出更大的整体,格局更大了,视野更宽阔了,人生更有厚度,曾经困住自己的那些被放大了的问题,亦如烟尘。
所谓诚意,是不欺骗自己。如同讨厌那些难闻的气味,如同喜欢那些美好的景色,都是由心而发,这就是自我满足,是没有戴上面具的真我。所以君子或者想要成为君子的人在比人看不见、听不见的地方一定要谨慎,这个时候更容易觉察到自己真实的念头、行为和语言,也更容易去纠正调整,力求做到表里如一,暗室不欺。
修诚意的路径是慎独,包含行为慎独、言语慎独、心意慎独,核心在于心意慎独,人前人后一个样,暗室不欺,吾心光明
第十四题 听讼无讼【原文】
心美——念念向善,见到美好就收到心里,提升自己的审美趣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在德治和法治之间,儒家倡导以德治为主,明明德而后亲民再新民。
【原文】
【原文】
【原文】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修身是一辈子的功课,人生就是用来被自己超越和突破的,当通过修身不断构建出更大的整体,格局更大了,视野更宽阔了,人生更有厚度,曾经困住自己的那些被放大了的问题,亦如烟尘。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因此明明德,才有亲民之光,身心不明,利他用世也做不到清楚明
【原文】
【原文】
光明美德,即明明德的状态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在看待事情的时候,道本术末,从了解规律和源头开始,让自己走在道上,大方向不要错,立“道”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