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解释中庸的意思

拼音 zhōng yōng

注音 ㄓㄨㄥ ㄩㄥ

◎ 中庸 zhōngyōng

(1) [the golden mean (of the Confucian school)]∶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

(2)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见“四书”

(3) [mediare]∶德才平常;中材

材能不及中庸。——汉· 贾谊《过秦论》

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礼记.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才德平凡,指一般常人。《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礼记篇名。相传为子思所作,阐述中庸之道。宋朱熹将其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流行语。中间很臃肿。如:「人到中年,身材也中庸起来。」

英语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one of the Four Books 四書|四书[Si4 shu1], golden mean (Confucianism)​, (literary)​ (of person)​ mediocre, ordinary

德语 Mäßigung (S)​, moderat (Adj)​

法语 Zhong Yong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不详,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而三字经云:「中不偏,庸不易。」

《中庸》提出,“天”赋予万物“性”。“性”是万物之所以存在的“理”。按“理”而生活,完成天所赋予的使命,就是“道”。《中庸》指出道对于人来说是各有不同的。区别,调整各种不同的使命,使之成为大家都遵守的原则,被称为“修道”,即“教”。“性”、“道”、“教”之论指出了人被“天”赋予使命以及使命的重要性。这也是全篇的宗旨。强调「诚」的重要,诚即是《大学》中所述说的「诚意」。「诚」是人先天的本性,“明”是与“诚”相生的。由诚而达到明,再由明至于诚。「不诚无物」,至诚的人才能充分的发挥本性与感化人群,进而成为人们的最高典范。朱熹特将中庸重新编订,分成三十三章,称为中庸章句,大致是论述下列三重点:(1)首言道出于天,而道的本体备于己而不可离,遵此道而修是为教。(2)次言存养省察之要,重在戒慎恐惧以慎独。(3)终言天地育养万物,圣神功化之极的至高境界-无声无臭。《中庸》一文中多次引用孔子的言论及《诗经》的篇章以解释其理念。

THE END
0.中庸全文古文岛中庸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jvzquC41yy}/i~xjkyko0ls1iw}fp8jqpmzqwl0cuvy
1.《中庸》全文及翻译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jvzquC41|juoi‚tpi0;129~cp0ipo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