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开篇的核心纲领,阐述了儒家修己治人的根本原则‌

1. 明明德:彰显光明品德

“明德”指人天生具有的仁、义、礼、智、信等善性,“明明德”即通过学习和自省,唤醒并扩充内心本有的光明品德‌。如王阳明所言,需“致良知”,如同擦拭蒙尘的镜子,使善性自然显现‌。

2.亲民:推己及人的实践。

“亲民”有两种解读:

朱熹‌认为“亲”通“新”,强调教化民众,使其革除旧习、焕发新生‌。

王阳明‌主张直接理解为“亲民”,即以仁爱之心建立和谐关系‌。

无论哪种解读,都要求将个人品德辐射至社会,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实践‌

3. 止于至善:终身追求的境界

“止”并非停止,而是如树木扎根般专注终极境界‌

这是一个动态过程,需在每件事上追求当下最高标准(如商人守诚信、官员守初心)‌最终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理想状态‌

三者的关系

“明明德”是修身之本,“亲民”是处世之道,“止于至善”是终身目标‌。

三者构成从内到外、由己及人的完整逻辑链,体现了儒家“修齐治平”的进阶路径‌。

个人践行及印证

家庭能给到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衣食住行,还是衣食住行之外更多的物质财富规划,亦或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内心光明、坦荡的人?

这个问题也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目前我们能给到孩子最基本的吃好穿暖,以我们的能力未来大概率不不会给到孩子太多的物质财富和社会资源。

那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我们的孩子做不了富二代,但可以做“修二代”,通过修正自己,涵养自己去影响孩子。有一个好的德行、修养,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大的财富与贡献,值得我们一生努力。而不是只在学习上“鸡”孩子,让孩子单枪匹马去拼自己的未来。

上周日,儿子想去参加爬山活动,征求我的意见。我比较担心下周的期中考试,想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复习。后来转念,“好的成绩”是我的私欲和期待。孩子想要的是和小伙伴们在爬山中体验美好的秋色。孩子的年少的回忆里不能只有学习,错过这美好的秋色实在可惜,同意了他的意见。虽然我多了几份担心和焦虑,但是孩子玩的很开心。我的情绪我来消化,不转嫁和绑架孩子。相信这美好的体验会成为美好的回忆滋养他的心灵。父母对他选择的支持,也会给他带来一份力量。

THE END
0.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014年5月4日,习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学考察,在参加师生座谈会时指出,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一)"大学之道" 习大大引用的这句古语,出自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 首先解释一下"四书"的概念。"四书五经"这个词经常被提起,一般用在形容众多的经典书籍,其实,这个词里是包括了一jvzquC41yy}/eww0ep5og€xegpzft8scvk|f1pi142762<561v813>5526e63@=973>40|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