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导入《论语》的一半足以治理天下,而《礼记》的一页则流传千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凝聚了中国古代圣贤的智慧。那么,古代中国人是如何将个人、家庭、民族、国家与天下理念相互联系的呢?让我们通过《礼记·大学》中的一段文字,去领略那份古人的智慧。
学习目标1.熟悉《礼记》、《大学》等经典文化知识。2.精通课文中的关键文言词汇和特殊语法结构,并能理解背诵全文。3.深入剖析本文的论证风格,提炼论述的艺术手法。4.准确理解和掌握“三纲”与“八目”的实际含义及其相互间的联系,领会文章传达的思想内涵及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知人论世
了解《礼记》《礼记》,亦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由西汉时期的礼学专家戴圣编纂而成。该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籍,选录了二十卷共四十九篇,主要记录了先秦时期的礼制。它不仅反映了先秦儒家在哲学、教育、政治和美学方面的思想,而且为研究先秦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堪称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礼记》的由来《礼》——作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之一的“《礼》”,后来改称《仪礼》,它主要记录了周代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礼仪的“礼法”。由于体例的限制,它很少涉及仪式背后的深层“礼义”,导致若是不理解礼义,这些仪式就变成了空洞无物的形式。“记”——学者们在学习礼仪的过程中,撰写了许多阐释经典意义的文章,以帮助理解,这些文章统称为“记”,它们依附于《仪礼》。因为“记”的数量众多,质量参差不齐,到了东汉时期,社会上便出现了两种选本:一种是戴德编辑的八十五篇版本,通常称作《大戴礼记》;另一种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编辑的四十九篇版本,通常称作《小戴礼记》。《礼记》——《大戴礼记》并未广泛流传,北周的卢辩曾为它作注,但依然未能阻止其衰颓的趋势,到了唐代,已遗失了大半,仅存三十九篇。而《小戴礼记》因为郑玄为之作了精妙的注释,因此广受欢迎,流传甚广,以至于后来人们直接将其简称为“《礼记》”。
了解《大学》
了解《大学》《大学》篇幅不长,仅包含2000多字,它概括了先秦至秦汉时期的儒家学说,既是儒家道德教育的宗旨,又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准则。该书以成熟的理论思维,搭建起了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教育的基本架构,并描绘了士人发展的宏伟蓝图。全文融合了道德修养与政治论述,将人生哲学与政治哲学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儒家“入世”理念的全貌。
作者介绍戴圣,身为西汉时期的官员兼学者,是西汉今文礼学中“小戴学”流派的创始人。他的具体生卒年份不得而知,字为次君,被世人尊称为小戴。他来自西汉的梁郡,郡治位于现今的河南商丘。在戴圣的一生中,他专注于研习儒家经典。他与叔父戴德一同向后苍学习《礼》学,两人因此并称“大小戴”。在宣帝时期,戴圣被任命为博士,并参与了石渠阁的学术讨论。他还担任过九江太守,并编撰了《小戴礼记》,这部作品也就是现今我们所看到的《礼记》。
初读感悟
预习检查明确字音。本末(mò)壹(yī)
任务活动因声求气,品味内涵朗诵,作为一种充满韵律的语言艺术,它是对原文的二次创作。朗诵者凭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情感的真挚传达,将文字作品转化为富有音韵魅力的语言形态。在进行朗诵的过程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的生活背景、心理状态、以及思想情感,这不仅升华了朗诵者的精神境界,也让听众获得了美的熏陶,并产生情感共鸣。
诵读指导任务一:精心划分节奏,凸显重音与语调的起伏。任务二:细心聆听朗诵,深入感受语气、语调及停顿的韵味。任务三: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细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疏通文意,品读内涵在研读文言文时,掌握关键词语的含义,理顺文章大意,是理解文章内容、感悟情感及领会中心思想的必要条件。在阅读过程中,需留意一词多义、词性的灵活运用、假借字及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特有的知识点。同时,还需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深入领会“义理”这一深层次的核心内容。
研读第一段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②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彰明”,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③亲民:亲近爱抚民众。④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⑤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⑥静:心不妄动⑦安:性情安和⑧虑:思虑精详⑨得:处事合宜⑩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末”指木之梢为迹。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道: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