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王**(实名认证)
IP属地:天津
下载本文档
1、第 一 单 元 数 与 式第 1 节实数的性质及运算1、有理数 :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数叫做有理数。包括整数( 1)和分数( 1/2),也可 以说是有限小数(1、0.5)和无限循环小数(3/10 也就是 0.333333)。2、 有理数运算 :加法法则 :( 1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绝对值 是指数 a在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所以绝对值没有负数,只有正数和0)1+1=2(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 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两个数相加为0。(相反数 :相加为 0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0 的相反数是 0。相加为 0
2、 也是互为相反数的性质。若 a、 b 互为相反数,则 a+b=0, a/b=-1.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关于原点对称。 ) -1+2=1-1+1=0( 3)一个数同 0 相加仍得这个数。( 4)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a+b)+c=a+(b+c)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负负得正 1-(-1)=2 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和 0 相乘都等于 0。(3) 倒数:乘积是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 的倒
3、数还是 1,0 没有倒数。 +例:若a+2与-0.5互为相反数, 求a的倒数 。 -2/3( 4) 乘法交换律 :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ab=ba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 相等。( ab) c=a( bc)乘法分配律 :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这个数分别与两个数相乘,再 把积相加。 a( b+c) =ab+ac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为 0 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0 除以任何不为 0 的数都 得0。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0 不可以作为除数,也就是 0 不可以作分母。3、有理数的乘方 :求 n 个相同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乘方的结果
4、叫做幂。 在 a ?中, a叫做底数, n 叫做指数。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0 的任何 正整数幂都是 0.4、 综合运算法则 :( 1)先乘方,再乘除,后加减 。( 2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果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 依次进行。5、 科学计数法:把一个大于 10 的数表示成 a 10 ?(其中 a 整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 是正整数)的形式,使用的是科学计数法。例:230000=2.3 X 1056、 近似数问题:以圆周率n为例,精确到十分位/0.1 为 3.1,精确到百分位/0.01 为 3.14-:.有效
5、数字: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 0 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例 :求3.14159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的近似值求0.0067保留一位有效数字的近似值7、 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包括正无理数和负无理数。n就是无理数的代表8、实数:在数轴上有对应点表示的数。9、数轴 :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第二节 整式的概念及加减运算1、单项式 :数或字母的 积叫做单项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者字母也叫单项式。 例: 100t 、6a2、 vt 、 -n2、系数:单项式中的 数字因数 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例: 单项式 100t、 vt 、 -n 的
6、系数分别是 100、 1、 -1 。单项式表示数字与字母相乘时,通常把数字写在前边。3、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 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 次数。例: 100t 的次数是 1, 所以 100t 是一次单项式, vt 的次数是 2,所以 vt 是二次单项式。例题: a2h 的系数是,次数是,是次单项式。4、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 和。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 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 常 数项。5、 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例:nr3+3n 的次数是一一。6、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7、同类项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常数 项也是同类项。
8、am-n,当 m=n 时,规定:aO=1(a0)。3、幂的乘方 : (am)n=amn(注意逆向运用)4、 积的乘方 : (ab)n=anbn(注意逆向运用)5、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的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出现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2)单项式乘多项式:利用乘法分配律转化成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形式。即 m(a+b+c)=ma+mb+mc 例: 计算( -4x2).(2x-y-1 )(3)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转化成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再转化成为单项式乘以 单项式。(a+b)(m+n)=a(m+n)+b(m+n)=am+an+bm+bn 例
9、:计算 (x-y)(x2+xy+y2)6、公式的逆向使用 :已知10円=4,10 = 7.求下列各式的值C 1)10例:2 I 门7、平方差公式:(a+b)(a-b)=b28 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例: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4a2+25b2-20ab-2 2一2(a-b)2=ai-2ab+b29、 整式的除法:(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与同底数的幕分别 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 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例:求 2a3宁 a2(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单项式除以单项式。(a+b)十 m=arm+bm(3)多项式除以多项式:
10、初中阶段不涉及。例:求(-2a4b3c)3+(-8a4b5c)。(8a2+ab+a) +a10、 因式分解:一般地,把一个多项式转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有时我们也把这一过程叫做分解因式。例:判断哪些是因式分解?(1) x2-4y2=(x+2y)(x-2y)(2) 2x(x-3y)=2x2-6xy11、因式分解的方法:(1)提公因式:ma+mb+mc=m( a+b+c )(2)公式法:平法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a2-b2=(a+b)(a-b )2 2 2a +2ab+b=(a+b)(3) 分组分解法:ac+ad+bc+bd=a (c+d) +b (c+d) = (a+b)(c+d
11、)(4) 十字相乘法:a2+ (p+q) a+pq= (a+p) (a+q)12、分解因式注意事项:1) 首选提公因式法(若各项间有公因式,要先将公因式提出来),另一个因式再考虑其他方法。x3-4x2) 一般情况下,两项考虑平方差公式,三项考虑完全平方公式。x4-2x2y2+y43)因式分解要彻底。4)(可用整式的乘法检验)但不走回头路。m4-1=(m2+1)(m2-1)=(m2+1)(m+1)(m-1)=(m+1)(m2-1)例:分解因式-8x2y-2x3-8xy2第四节 分式的概念、性质及运算整数指数幕第二单元方程与不等式第一节一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1、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
12、程。2、 方程的解:能使方程两边相等的 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3、 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零),所得结果仍是等 式。4、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1 的整式方程叫做一 元一次方程,其中方程 ax,b=(x 为未知数,”0)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a 是未知数 x 的系数,b是常数项。5、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最高次数是 1 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 一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 ax+by+c=0 (a、b0)-一般式,ax+b
13、y=c(a、b0)标准式。6、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 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7、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或两个以上)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 一次方程组。8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 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9、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通过一定方法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1)带入消元法(2)加减消元法第二节 不等式考点一、不等式的概念(3 分)1、 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2、 不等式的解集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任何一个适合这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都叫
14、做这 个不等式的解。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它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 简 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3、 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方法考点二、不等式基本性质(35 分)1、 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2、 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3、 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考试题型:考点三、一元一次不等式(68 分)1、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一般地,不等式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 1,且不等式的两边都是整 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2、
1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将 x 项的系数化为 1 考点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组(8 分)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它们所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 解集。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当任何数 x 都不能使不等式同时成立,我们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或其解为空集。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1) 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2) 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第二节、一元二次
16、方程1、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项的最高次数是 2(二次) 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标准形式为:ax2+bx+c=0(a 0)。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直接开方法: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 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 &a)b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x a是 b 的平方根,当b 0时,x* = b,x a _ - b,当 b0 时,方程没有实数根。(2)配方法: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不仅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上有所应 用,而且在数学的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
18、,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23、 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ax bx 0(a=0)中,b-4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 Fx飞=0心=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来表示,即厶二 b2-4ac。24、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方程ax bx 0(a0)的两个实数根是bcXr+x2= 一X2=_x1,x2,那么a,a (韦达定理)。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有实 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之和等于方程的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的 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第三章函数第一节一次函数1、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且
19、有公共原点的数轴,就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 x 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 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的交点 0 (即公共的原点)叫做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 角坐标系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为了便于描述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平面被x 轴和 y 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注意:x 轴和 y 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2、点的坐标的概念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平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a=b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
20、的坐标。考点二、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3 分)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点 P(x,y 在第一象限二x 0,y 0点 P(x,y 在第二象限=x: ,y 0点 P(x,y 在第三象限=x” 0,y:0点 P(x,y 在第四象限=x.,y:02、 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点 P(x,y 在 x 轴上=y=0,x 为任意实数点 P(x,y)在 y 轴上=x= 0,y 为任意实数点 P(x,y 既在 x 轴上,又在 y 轴上二 x,y 同时为零,即点 P 坐标为(0,0)3、 两条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点 P(x,y 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平分线上x 与 y 相等点 P(x,y 在第二、四象限夹
21、角平分线上x 与 y 互为相反数4、 和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位于平行于 x 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位于平行于 y 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5、 关于 x 轴、y 轴或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点 P 与点 p关于 x 轴对称:=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点 P 与点 p关于 y 轴对称=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点 P 与点 p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6、 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点 P(x,y 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1)点 P(x,y 到 x 轴的距离等于 ly点 P(x,y 到 y 轴的距离等于0b0k0k0b0b0 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2)
22、 当 k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2) 当 k0k0k0k0k0 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当 k0k0 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 y y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 y y随 x x 的增大而减小。随 x x 的增大而增大。4、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ky =确定解析式的方法仍是待定系数法。由于在反比例函数X 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需要一对对应值或图像上的一个点的坐标,即可求出 k 的值,从而确定其解析 式。5、反比例函数中反比例系数的几何意义ky =_(k 式 0)如下图,过反比例函数X图像上任一点 P 作 x 轴、y 轴的垂线 PM, PN,
23、则所得的矩形 PMON 的面积 S=PMPN=y=xy。y xy 二 k,S 二 kx。第四章相交线与三角形第一节图形的初步认识1、直线和射线无长度,线段有长度。2、直线无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3、直线的性质(1)直线公理:经过两个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它可以简单地说成: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3)直线是向两方面无限延伸的,无端点,不可度量,不能比较大小。(4)直线上有无穷多个点。(5)两条不同的直线至多有一个公共点。4、线段的性质(1) 线段公理: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也可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 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
24、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3) 线段的中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4) 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5、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6、直角平角周角余角补角。7、角的性质(1)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构成角的两条射线的幅度大小有关。(2) 角的大小可以度量,可以比较图像性质(3) 角可以参与运算。8 角的平分线及其性质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
25、的平分线。角的平分线有下面的性质定理:(1)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 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第三章相交线和平行线1、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用符号“/”表示,如“ AB/ CD,读作“ AB 平行于 CD”。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1) 平行线是无限延伸的,无论怎样延伸也不相交。(2) 当遇到线段、射线平行时,指的是线段、射线所在的直线平行。2、 平行线公理及其推论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
26、相平行。3、 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判定公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两条判定定理:(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内错角 相等,两直线平行。(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同旁 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补充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2)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3) 平行线的定义。4、 平行线的性质(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5、
27、两直线相交,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第三节 三角形考点一、三角形(38 分)1、 三角形的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 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1802、 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1) 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间的线 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2) 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3) 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 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3、 三角形的稳定性
28、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这个性 质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需要稳定的东西一般都制成三角形的形状。4、 三角形的特性与表示三角形有下面三个特性:(1)三角形有三条线段(2) 三条线段不在同一直线上.三角形是封闭图形(3) 首尾顺次相接丨三角形用符号“ ”表示,顶点是 A、B、C 的三角形记作“也 ABC,读作“三角 形 ABC”。5、 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按边的关系分类如下: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底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I等腰三角形I等边三角形三角形按角的关系分类如下: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I斜三角形
29、彳I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钝角的三角形)把边和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又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它是两条直 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6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1)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2)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的作用:1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2当已知两边时,可确定第三边的范围。3证明线段不等关系。7、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 180。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来两个内角的和。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注:在同
30、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8、 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丄丄x底x高2考点二、全等三角形(38 分)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互相重合的顶点 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夹边就是三角 形中相邻两角的公共边,夹角就是三角形中有公共端点的两边所成的角。2、 全等三角形的表示和性质全等用符号“也”表示,读作“全等于”。如 AB3ADEF 读作“三角形 ABC 全 等于三角形 DEF”注:记两个全等三角形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
31、上。3、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1)边角边定理: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 角边”或“ SAS)(2)角边角定理: 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 边角”或“ ASA)(3)边边边定理: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对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判定它们全等时,还有 HL 定理(斜边、直角边定理):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 HL)4、全等变换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二不改变其形状大小的图形变换叫做全等变换。 全等变换包
32、括一下三种:(1)平移变换:把图形沿某条直线平行移动的变换叫做平移变换。(2)对称变换:将图形沿某直线翻折 180 ,这种变换叫做对称变换。(3)旋转变换:将图形绕某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到另一个位置,这种变换叫做旋转 变换。考点三、等腰三角形(810 分)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推论 1: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推论 2: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 60。(2)等腰三角形的其他性质: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等于 45
33、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 角)。3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 a,底边长为 b,则ba24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关系:设顶角为/ A,底角为/ B、/ C,则/A=180 2/B,/B=zc=18匚上22、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 对等边)。这个判定定理常用于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边相等。推论 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推论 2:有一个角是 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推论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 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
34、边的一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等腰三角形性质1 1、2 2、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垂直底边,平分顶角; 并且它们的交点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与底边两端点距离相等。1 1、2 2、角平分线1 1、2 2、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垂直平分底边;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相等,并且它们的交点 到底边两端点的距离相等。1 1、2、1 1、2 2、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平分顶角、平分底边;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并且它们的交点和 底边两端点距离相等。1 1、2 2、等腰三角形判定两边上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一边中线垂直这条边(平 分这个边的对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 三角形
35、如果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垂直于这个角的对 边(平分对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 角形;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平分线相等,那么这个三 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高平分这条边(平 分这条边的对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 三角形;有两条高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底的一半 腰长 周长的一半4、三角形中的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1)三角形共有三条中位线,并且它们又重新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2)要会区别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作用: 位置关系: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数量
36、关系:可以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常用结论:任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位线,由此有: 结论 1:三条中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结论 2: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结论 3: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划分出三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结论 4:三角形一条中线和与它相交的中位线互相平分。结论 5:三角形中任意两条中位线的夹角与这夹角所对的三角形的顶角相等。第五章四边形 第一节平行四边形和矩形 考点一、四边形的相关概念1、四边形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3分)在同一平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的图形叫做四边形。2、凸四边形把四边形的任一边向两方延长,
37、如果其他个边都在延长所得直线的同一旁,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凸四边形。3、 对角线在四边形中,连接不相邻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四边形的对角线。4、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三角形的三边如果确定后,它的形状、大小就确定了,这是三角形的稳定性。但是四 边形的四边确定后,它的形状不能确定,这就是四边形所具有的不稳定性,它在生产、生活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5、 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360。四边形的外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推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5-2) 180;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6、 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
38、的计算公式n(n - 3)设多边形的边数为 n,则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为2。考点二、平行四边形(310 分)1、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用符号“ ABCD 表示,如平行四边形 ABCD 记作“ ABCD,读作“平行 四边形 ABCD。2、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对角相等。(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4)若一直线过平行四边形两对角线的交点, 则这条直线被一组对边截下的线段以对 角线的交点为中点,并且这两条直线二等分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3、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定理 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定理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定理 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定理 4: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 两条平行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 离。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5、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平行四边形=底边长x高=ah 考点三、矩形(310 分)1、矩形的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2、矩形的性质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