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开学,全国小学和初中启用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2025年秋季开学,又一批修订后的新教材走进中小学课堂。新版教材究竟呈现出哪些显著变化,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育人导向?近日,记者走进襄阳五中附属初级中学,听校方深度解读新版教材中的 “育人密码”。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备课组组长任江涛表示,新修订的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变化之一是增加一课新内容《军强才能国安》,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增加本课内容显得尤为贴切。让学生了解人民军队,了解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增强国防意识和国家认同。引导学生将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和保卫国防落实到自觉行动中。变化之二是将“我与社会的关系“调整为两课内容,培育学生亲社会品质,在社会中健康成长的能力。变化之三是第五课《社会生活讲道德》删除了“尊重他人”,换成“友善待人”,培育学生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准则。变化之四是将”做守法公民“调整为”提升法治素养“,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变化之五是,部分栏目做了调整。如,运用你的经验改为生活观察,拓展空间改为启思导行。每单元增加单元思考与行动,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知行合一。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组长柳萌萌介绍,2025年秋季八年级上册语文新教材,通过内容优化与活动设计,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能力、文化传承意识及综合素养,推动语文教育从“知识积累”向“能力提升”转型。此次教材调整紧扣新课标“核心素养导向”,新增课文《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意识。保留《回忆鲁迅学生(节选)》并结合其他人物类文本,强化对人物传记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为写作提供范例,提升人物刻画技巧。通过“专题学习活动”如文化遗产保护、诚信主题实践,强调知识应用与动手实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强化《红星照耀中国》阅读要求,并新增《红岩》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把握红色经典的思想内涵与人物精神,传承革命文化。真正做到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八年级英语备课组组长纪祥介绍,此次八年级上册英语新教材,在内容广度上,主题范围扩大,跨学科与自然科学比重增加,文化素材多元化,本土文化显性输出增强,全球文化批判性吸收;本土与全球视角融合。在内容深度上,语言技能从“基础交流”转向 “综合运用”,知识体系结构化,从 “零散知识点” 到“主题式整合”,并且强化思维品质的培养。新教材的变化体现了“立德树人”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导向,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人”,通过跨学科主题如生态、科技,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提升社会责任感。构建 “双向文化认同”,既扎根中华文化,又具备国际视野,避免文化割裂。让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强化批判性思维与实践能力,为应对数字化、全球化挑战做准备。
八年级物理备课组长孙俞表示,八年级秋季物理新教材内容得到优化,比如删除了显微镜、望远镜这一节,降低了难度,符合新课标要求。规范了一些概念,比如以前学生在写刻度尺的量程,有写0—15cm,有写15cm的,现在0—15cm叫测量范围,15cm叫量程。新教材还加强了实验内容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设计和操作得到优化,增加了危险提示。每节内容前新增问题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章末增加了章小结,便于学生梳理知识。插图体现了人文性和时代性,以前老教材的大头娃娃类的人物照片都进行了更换。增加了跨学科动手实践,与生活联系更紧密。
“对于学生来讲,需要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者,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批判性思维。”八年级生物备课组组长杨恩玲介绍,八年级生物新教材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结构框架重组:新教材构建了以七大学习主题为框架的体系,强调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群体、从多样性到统一性的认知逻辑,突出了大概念教学。内容与术语更新:引入了反映生物科学新进展的内容,将“细胞体”改为“胞体”等,并增加了反映中国科学家成就的案例。德育与实融合:设“科学·技术·社会”和“科学家的故事”栏目,突出学科德育功能,弘扬科学精神:同时设计了8个跨学科实践活动,如模型制作等。编排设计优化:图文并茂,插图更科学美观,语言更通俗易懂,设计了层次化的作业系统,以提升阅读体验和学习效果。新教材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科学思维与批判性思考能力、生命观念与社会责任、自主学习与综合应用,比如一个单元结束后,教材可能提供不同难度和情境的作业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完成,促进个性化学习和自主规划学习能力。
八年级地理备课组组长祝波说,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材以2022版课标为基础,按照课标的要求进行了编写和设计,新教材重在引导师生进行思考,强化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新教材变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章节内容的变化。新教材第三章新增两节内容,分别为第三节矿产资源、第四节海洋资源。新教材增加第五章:内容为原第二章的第四节“自然灾害”和新增“环境保护与发展”内容。二是新增2个“跨学科主题学习”,分别是:探究“束水攻沙”原理、认识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三是正文栏目“阅读”改为“思与学”,编写方式为故事(事实)+问题+解释。四是“活动”栏目明确主题,增加活动导语。五是书中部分涉及年份、数据、事件、成就等图文有所更新。
八年级历史备课组组长章晓峰介绍,统编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强化国家意志与党史教育,新教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融入二十大精神,突出中国共产党在近代史中的核心作用,增强“四史教育”的渗透,新增“中国式现代化”等时代话语,强化民族复兴主线。例如:八上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新增“现代化探索”视角,将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科学化纳入革命任务范畴,增强了教材育人功能。单元框架变化,减少一个单元,课时由27课减少为22课。单元内容变化,新教材注重初高中衔接,突出大单元大概念,例如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合并为第11课《五四运动》一课。单元形式变化,单元导言新增了课时时空和学习建议,突出了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实。
从整体上看,新教材的课时结构更加紧凑,逻辑更加清晰,突出了历史发展的主题线索。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观主线,将中国近代史置于“民族复兴探索”的长周期视角下。同时,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出各民族共同抵御外侮、维护国家统一的历程。在育人价值上,新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如读图能力、材料研读能力以及以史料为依据,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等。例如,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增加了读地图栏目,该栏目就要求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位置有何不同,通过开埠的比较与联系,可以清楚的看出列强侵华的步步紧逼,以及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再如:每篇课文的导入都是一段图文并茂的情境创设,在第一课鸦片战争的导入环节,教材出示了一幅英商停泊在广东珠江口外的鸦片走私船。通过这幅图片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英商的船为什么停泊在珠江口?走私船有何特点?船上装的是什么商品?说明这幅图的史料价值。通过历史画面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此外,九年级秋季化学教材也发生变化。“九年级化学新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跨学科思维能力,比如涉及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融合、知识应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与知识内化能力、分析和迁移应用能力。”市五中附属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备课组长江妤介绍,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在知识结构上进行了优化,内容的编排更具逻辑性,凸显大概念统领,外显科学方法。栏目设置丰富且功能强化,新增“整理与提升”、“复习与提高”、“跨学科实践活动”、“科学史话”等栏目,并精选强化其功能。内容与时俱进,贴近生活与时代,加强了德育教育,反映现代科技成就,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验探究加强,内容丰富,增加了活动探究实验。作业系统也得到优化,题型编排更合理、更有层次性,落实了 “双减” 要求。
七年级数学教师郑为理介绍,七年级秋季数学新教材中,将部分章节拆分,比如将原有理数整章拆分为有理数和有理数的运算两章。原章节过长,拆分后有理数知识更具体系化,能让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小章节适应性更好。增加了一章“代数式”,解决学生刚接触整式适应性不强的问题。新教材还增加了图说数学史的板块,便于学生理解,激发学习兴趣。此外,新教材中引用综合与实践板块也体现出新课改的重要变化,比如研究二进制、规划体育场、测量物体重心,都涉及跨学科研究,均能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