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中间阶段,是由小学向高中过渡的时期,也是学生身体发育的成熟期,心理形成的定型期,行为习惯的养成期和学习知识的关键期。学生的身心发展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他们可塑性大,既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又是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时期。
学生在小学时,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样,认知的差异也较大,因此进入初中后,会在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产生不适应。学生的心理年龄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的状态。在他们的眼里,初中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陌生的世界: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功课增加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初中教师不再像小学那样,保姆式地扶着走,加上对新的学习生活、学习任务、规范要求了解较少,使大部分初中生在心理、学习、交往等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出现滑坡。
一、初中与小学学习上的异同
初中学习与小学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初中阶段的学习主要还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表现出以下明显的差异:
⒈ 教学内容和要求有所不同
小学期间,学生的学习内容是比较简单的,学科也相对简化,课堂教学活泼,容量小,作业量小,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拓展性小。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三大学科的学习,学科内容相对少。数学主要掌握基本的运算能力;其他方面只是接受一些直观、感性的知识,并没有细化了的完整的学科知识。老师的教学也更重趣味性和直观性,而不是强调知识的完整体系。
进入中学以后,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教学容量大,科目增多,而且都是有独立学科体系的内容。学科知识逐步系统化,内容也逐步加深。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
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小学曾学习过的课程,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更加突出能力要求;
以数学为例,中小学在思维训练上就有不同。小学以正向思维为主,由已知条件推得结果,而中学则开始注重反向思维的训练了,要由结果能反推出已知来。
小学的语文主要是识字教育和简单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初步掌握文章结构、内容和主题;而初中则要阅读文学作品、关注社会、感悟人生,并用语言文字来熟练表达。要掌握最基本文字、词汇、文学常识、语法、修辞等。写作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个要靠平时多看,多记录有名的句子、文章,更要多写多读。
小学英语以培养兴趣为主,简单掌握词汇的拼读方法,学会简单的口头交际。进入中学以后,英语的输入量大为增加,需要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不仅要记住要掌握的单词,最主要的就是多读文章,多读阅读材料,读多了顺口就出来了,这就是语感。语法部分要了解、要知道,然后需要明确的就是把你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拿来读英语,一般是早晨和晚上睡觉之前,1、2天后还要回过头来再背诵。
同时,物理、化学等课程相继开设,历史、地理、生物等人文社科知识也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这些学科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都是必需的文化素质积累,这就使初中生的学业负担大大增多了。
老师的教学也越来越注重传授知识的严密性和注重学生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除要求学生识记大量的定义、原理等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⒉ 学习成绩分化日趋激烈
学习量的增加和内容的不断加深,加上初中学生心理的波动和生理的变化,使得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同时出现激烈的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有关研究,在小学是学习尖子的学生,进入初中以后继续保持领先的情况大大减少;相反,有些小学时被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后来居上成为学习冒尖者。而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却与高中学习呈明显相关。
⑵初二年级往往出现比较明显的学习“分化点”
经过预初、初一的学习适应和调整,学习习惯和方法基本形成定势,成绩的差异逐渐明显。尤其到了初二年级,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物理等自然科学课程相继开设,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智力在学习中的作用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这时学习开始出现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好与差的差距被越拉越大的状况。
⑶学习成绩与付出的工夫所呈现的差异
学习优秀的学生由于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学习往往显得轻松自如而依旧学有余力;学习较差的学生穷于应付,事倍功半,却学得越来越吃力,学习变成了沉重的负担。这种对待学习是否轻松的状态,是判断学生学习潜力的重要依据。
⒊ 学生学习习惯有所不同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时间相对宽松,压力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较弱,不注意总结学习方法,缺乏独立钻研的习惯,主要依赖老师的安排,老师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管;在家里,也大都是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学习任务的。小学生的学习还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自制能力,一旦离开教师和家长,不少学生往往会觉得茫然不知所措,不能自觉的安排学习。
进入初中以后,由于学习内容和学科的变化,原先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要随之改变。初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所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许多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不能持久保持,教师和家长的管理稍有松弛,就不能自制,把学业抛至脑后,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⒋ 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力日显重要
初中学生更多的侧重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志品质的培养。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逐步增强。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课堂教学外,学生更多的需要自觉地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因此,自学能力的强弱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明显增强,依赖性强的学生成绩往往每况愈下。应该充分利用小学阶段已经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的要求,形成初中阶段相对独立的学习能力。
二、初中学习应注意的事项
⒈ 充分利用课前3分钟和课后3分钟
⑴ 课前3分钟做好两点:
②复习回顾上一节的知识,准备上课时向老师提问,同时静下心来准备上课。
⑵课后3分钟;
⑶快乐自评
①我认真进行了课前预习准备。
②我按照老师要求,做好了活动准备。
③我上课专心、注意力集中了。
④我学会了做笔记。
⑤我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⑥我能够及时复习。
⑦我学会了知识归纳。
⑧我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⒉ 抓住课堂45分钟,学会听课
学会听课,对初中生的学习进步至关重要。课堂学习是学习的最主要环节,45分钟课堂学习效益的高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也许有的学生会想,每个人都有一双耳朵,听课谁不会呀。其实不然,听课也有不少学问呢。
⑴要集中注意听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能够帮助我们从周围环境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中,选择对当前活动最有意义的信息;同时,使心理活动维持在所选择的对象上,还能使心理活动根据当前活动的需要作适当的分配和调整。所以,注意对于学习尤为重要。集中注意、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得;心不在焉、心猿意马往往一无所获。
⑵要带着问题、开动脑筋听
有些同学听课不善于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看似目不转睛,但一堂课下来心中却不留痕迹。俗话说:疑是一切学习的开始。带着问题听课,就能使听课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带着问题听课,还能促使自己积极动脑,紧跟老师的教学节奏,及时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
⑶要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做好笔记
学生在课堂中,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积极举手发言就是一种参与,它既能较好的促使自己专心听课、动脑思维,还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说边学习边动笔的好处。笔记不仅是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也是复习旧知识的依据,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笔记中发现新的问题。
⒊ 处理好各种关系,有计划地进行学习
⑴玩和学的关系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应该花在学习上。但是,学习又不是学生生活的全部,初中学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适当和有益的活动(包括“玩”)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学会劳逸结合,学习时专心致志、静得下心来;活动时生龙活虎、放得开来。学习和玩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可以相得益彰。
⑵主和次的关系
初中阶段学习知识的密度大大增加、学习知识的广度也大大增加,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处理好各种知识内容之间的主次关系。学科之间有差异,基础学科、工具学科是初中学习的重中之重,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一定要学得扎实。学科内容本身也有主次,概念、原理及其形成是主,知识的灵活运用是主,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是主,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⑶发展兴趣和打好基础的关系
兴趣是学习动力产生的直接原因,学生对哪一门功课感兴趣,这门学科往往就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初中学生思想和心理还不够成熟,兴趣也往往不够稳定,有些学生对兴趣的理解也比较片面。表现在学习方面主要有以下情况:一会儿喜欢这,一会儿喜欢那,见异思迁,结果什么也没学好;光凭兴趣学习,自己认为不感兴趣的就敬而远之,结果就成了“跛脚”。其实,初中的学习是整个人生学习的基础,要学好每一门功课,初中学习过了关,高中阶段就可能比较顺利;即便是通常被认为是“副课”的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实际上都是将来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所以,培养兴趣必须以打好基础为前提。
⒋ 遵循记忆规律安排学习
遗忘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这规律给我们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学习刚结束,遗忘就相伴开始了。第二天忘得最多最快,第二天需要复习的时间较长,如果第二天复习了,第三天就遗忘少了,需要复习的时间也较短;如果第三天复习了,第四天遗忘得就更少了……。
⑴及时复习
初中生学习存在一种普遍的倾向,就是随学随丢,做完教师布置的作业了事。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从头开始复习。要改变这种前学后忘,到后面问题成堆的现象,关键要做到“及时”,特别是对于那些字母符号、公式、外语单词等意义性不强的学习材料,一定要做到趁热打铁,及时复习。这好比在堤坝塌方之前,及时加固,要比垮了再修,付出更小的努力。
⑵分散学习
学习的规律告诉我们,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更好。以学习外语单词为例,如果当天学习了20个单词,当晚复习半小时,第二天再复习15分钟,第四天复习10分钟,一周后再复习5分钟。结果记忆的效率很高。利用分散学习的道理,可以采用“卡片”复习的方法。例如复习英语单词,把卡片分为左右两边(或正反两面),分别写上中文词义和英语单词,然后自制七个袋子(或信封),每袋内放置一周中某一天应复习的卡片,复习时,用手遮住一面,回忆另一面的内容。当天复习以后,就放入隔天的袋里,以此往复有规律地交替复习,效果十分明显。其他如数学公式等各种知识均可用卡片来进行复习。
⑶过度学习
我国著名科学家茅以升在83岁高龄时,仍能熟练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别人问他有什么好的记忆方法,他回答说;“说起来很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在学习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记忆某些内容,到刚能勉强背诵时就停止了学习,结果过了不久就不会准确回忆。如果能“一鼓作气”,再多学几遍,效果就大大提高;而且这样熟练的记忆,保持时间也特别长久,这就是“过度学习”。一般而言,过度学习保持在50%-100%范围内。举例子说,背诵一首唐诗,如果用十遍刚好能基本背出,那么最好能再读3-6遍,这样就能烂熟于心,倒背如流。过度学习要与及时学习和分散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⒌ 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科逐渐细化,各门学科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和规律。理科类数、理、化学习重抽象思维,要善于融会贯通;文科类语、史等重知识积累,要善于联系实际。只有把握各学科的特点,因“科”制宜,才能有的放矢地学好各门功课。
总之,由小学升到中学,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不仅生理、心理在成熟的过程中,而且许多方面都需要适应。适应得快,学业上会突飞猛进;反之则陷入低谷。
三年后每一个同学都希望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而且还有许多学生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比赛成绩。但是,这些都需要同学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要明白:成就自己的只有自己!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