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的赣鄱文化

江西,位于我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因水而名,缘水而兴。在纵情流淌的川涧清流滋养下,赣鄱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陶瓷文化领先世界,书院文化独领风骚,稻作文化源远流长,人文巨擘群星璀璨,诗词歌赋著述充栋,让江西在语文课本中“走红”“出圈”。现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将课本里的赣鄱文化浅作梳理,以激励新时代江西水利人以更强的文化自信,谱写治水兴水新的壮丽篇章。

水润红土写荣光

坐落于赣江中游的吉安,是人文渊薮之地,孕育了自成一系的庐陵文化。千百年来,无数先贤崇文重教、秉持忠义,“五忠一节”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文忠”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九年级上册),“功名事业三朝相,道德文章百世师”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一年级下册)“文节”杨万里开创“诚斋体”,“师法自然”脍炙人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九年级下册)“忠烈”文天祥以诗明志舍生取义,如雷贯耳焰耀古今。“忠襄”杨邦乂、“忠简”胡铨、“文忠”周必大,也个个铮铮铁骨、忠于社稷,令人敬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忠烈气节早已汇入滔滔赣水。正是在这样一片忠义报国的沃土之上,中华民族的红色血脉得以生根赓续。

赣州瑞金沙洲坝村的红井是《吃水不忘挖井人》中汩汩清泉映照出为民情怀与军民深情的真实写照。红井,标志着江西水利人在党的领导下,书写了我国水利史浓墨重彩的第一笔。

岁月流转,根脉犹存。数十年征程,江西水利人攻坚克难,矢志不渝。长江之畔,江西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提前4个月竣工;全省1664座病险水库“去病除疴”,五年任务三年完成,赣鄱大地不断上演治水兴水新的实践。

翠青山水竞风流

江西山川逶迤,水色秀美。“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二年级上册)诗仙李白出游金陵时途经庐山,写下千古绝唱。苏轼改迁汝州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时,也在此留下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四年级上册)的传世名作。

瀑布云雾、横岭侧峰,动静相合、刚柔并济,庐山的独特壮美,引得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留下诗篇,是江西文化的瑰宝,也是江西风景独好的最佳代言之一。

除庐山外,千里赣江及沿岸的动人景致亦是语文课本的常客。“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于赣江之畔登阁远眺,在《登快阁》(高中选择性必修)中绘景抒情述志,山水广大明朗,令其顿有感悟。更有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高中必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将水之美及由水孕育涵养的人文自然之美,描绘得荡气回肠、摄人心魄。

山、江、湖交融,可以说是江西最大气的存在,也是对世人最长情的告白,同时更饱含着水利人的奉献与担当。江西水利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初心如磐护江河,力求每一滴水都能蕴含自然法则与治水智慧,绘染“山水竞秀美如画,只此青绿看江西”的新时代《千里江山图》。

文脉悠长贯古今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她自西向东奔流而下,在流经江西时留下了一段152公里的“黄金水道”,也衍生出一条熠熠生辉的文化长廊。

这水道传递了悠扬中外的不绝瓷韵。“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江州司马白居易所著《琵琶行》(高中必修),将唐朝浮梁茶叶经营盛况扬名于世。景德镇瓷器也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浪花,成为风靡全球、经久不衰的热销品。

长廊承载着绵延不绝的江右文脉。作为中国书院文化的起源地和重要发展地,“江西书院甲天下”。白鹿洞书院、象山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并称“江西四大书院”,是为引领全国书院文化之翘楚。

江右文化如同古树坚韧生长,善利万物的水无声滋润着它的根基。赣鄱大地上,水利的守望同样跨越千年:泰和槎滩陂、抚州千金陂、潦河灌区、上堡梯田、婺源石堨,5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古意焕新,尽显灌溉智慧与融合美学。2处国家水情教育基地、50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一批“水文化宣传展示”精品展馆,让现代水利和传统景致相结合的画卷跃然眼前。以《江西水文化》为代表的文学丛书与系列作品层出不穷,宛若清泉涌动。过去与而今相连,传统和现代碰撞,令水利这个古老的行业焕发出新的耀眼光芒。

沃野欢歌满目新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八年级上册)陶渊明辞官回乡后,打理田园颇有滋味,词句中洋溢着愉快的心情和对归隐的自豪。

田水映天,千秋兴替,农耕智慧,沧桑变迁。稻作文化在不断创新与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江西水利人也鼎新革故,演奏着新时代稻、水、人的协奏曲。大力改造全省140余处大中型灌区,持续攻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着力畅通农田灌溉“末梢循环”;坚持改革和科技双轮驱动,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鼓风扬帆,创新灌区投融资体制机制;智慧灌渠流经大地田园,数字滴灌悉心呵护幼苗生长,灌区现代化建设大步向前迈进,“喜看稻菽千重浪”的现代农业画卷在赣鄱大地铺陈。

水之于赣,大善大美。悠悠赣水孕育传承赣鄱文化,使之成为江西行进于历史长河中最充沛的养分、最深沉的力量。愿未来,江西水利人始终心怀“走在前”的壮志豪情、“勇争先”的果敢魄力、“善作为”的细腻匠心,以水为墨挥毫江河,绘就河晏湖清的崭新画卷。

THE END
0.江西是个好地方丨跟着课本游江西!这些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让人泪目课文:《八角楼上》 年级:二年级上册 地点:吉安市井冈山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湖南和江西两省交界处的井冈山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住在茅坪村八角楼,当年红军给养非常困难,为了节约,毛泽东规定:团、营、连部晚上办公时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办完公要熄掉;连部留一盏灯作带班jvzquC41yy}/pn|uml4dqv4pgyy0u‚xvgo532;912954385528?63B90ujznn
1.江西文物,亮相新版初中教材!包括保存有“智(知道)道”篇题的 海昏简本《论语》 这是汉魏时期就已失传的《齐论语》 海昏简本《春秋》 这是春秋经传在出土文献中的首次发现 细心的人翻开语文课本 一定会发现无论哪个年级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 书中的诗文名句有太多 打上了江西的烙印: jvzquC41k0oggwl0eqs0e8=e\SL3HnlPF
2.一起来看看课本里的江西!新浪财经有人走遍山川河流,看遍各路美景 有人游历世界,体验风土人情 他们说,走得越远越能发现美 而我说,最美的风景在书里 从古至今,江西不断吸引 文人墨客留下动人篇章 这些作品很多被选入语文课本 全国各地的学子在书本里 畅游江西、了解江西 让我们翻开课本 jvzquC41el4tkwf0eqs/ew4ctvodnn4pqts`fnycknEvtuBjvvvt'
3.《美丽江西江西省义务教育教育地方课程通用(初中7当当畅世雕龙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美丽江西 江西省义务教育教育地方课程通用 (初中7-9年级)》。最新《美丽江西 江西省义务教育教育地方课程通用 (初中7-9年级)》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美丽江西 江西省义务教育教育地方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3:6327887?70jvsm
4.江西文物,亮相新版初中教材!海昏年级包括保存有“智(知道)道”篇题的 海昏简本《论语》 这是汉魏时期就已失传的《齐论语》 海昏简本《春秋》 这是春秋经传在出土文献中的首次发现 细心的人翻开语文课本 一定会发现无论哪个年级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 书中的诗文名句有太多 打上了江西的烙印: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有 李白《望庐山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 jvzquC41pg}t0|tjw0ipo8f1:2;95?622a733:6;45?
5.《美丽江西.初中7预估到手价/到手价:是在商品标价基础上减去各种折扣、可用优惠政策叠加金额之后的一种预估的价格,计算公式示例:预估到手价=商品标价-优惠券-满减(或折扣)-新客优惠(如有)-商家会员优惠(如有),用户在进入结算页面之后,根据满足条件可享的活动(如所购商品超出商品促销价限购数量)、优惠券组合,可能导致最终到手价jvzquC41kvkn0si0eqs0395;:7?82<65974ivvq
6.第15课《梅岭三章》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有“一代儒将”“元帅诗人” 美誉。诗作以《梅岭三章》《孟良崮战役 《青松》《红梅》等流传最广。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 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 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 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10月的jvzquC41yy}/|}m0eun1|thv1;59?75:;4ivvq
7.跟着诗词游历大美江西|这些千古绝句写的都是江西江西,绝对是“语文课文收割机”。你背过的这些千古绝句,写的都是江西: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在江西;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在江西;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浔阳江头,在江西; “雨过天青翠欲流,不须大邑向人求”的瓷器美赞,jvzquC41eqtugwy/uvgukl3eev|og€x0eezw0lto1utpy6gqqm5jpmjz0jznnHnvgoejfF663797598:5;<33>:855,utjhmakj>5;H234>2/MK:2/:14=2D8F:.2>F94F
8.专题5文学类文本阅读(期中真题汇编,江西专用)七年级语文上学期专题5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24-25·七上·江西南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山的生机与活力张君燕①随着第一声春雷的响起,酣睡了一整个冬日的大山睁开了眼睛。贴着地皮钻出头的青草尖是它忽闪的睫毛,松软的泥土是它厚实的胸膛,根根直立的树干是它舒展的胳膊,那迎面吹来的、隐约带着泥土与草木气息jvzquC41yy}/|}m0eun1|thv1;52>7852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