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从小学到了初中,“主科”和“副科”的数量逐渐增多的。虽然有些人,或者说是教师吧,他们不认为初中某些学科是副科,但是从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角度来看,这就是彻底的副科。
鉴于这种主、副科分辨并不明晰,因此有必要划分一下。
主科
因该是那种学科老师天天能与学生照面的科目,通俗一点儿来说就是学生每天能与这个科目老师见面。像这种师生互动频率高,每天都会至少安排一节课的科目,我认为就应该是主科了。
那么像这样的主科具体是哪些呢?大概有以下几个:语文、英语、数学。如果细论的话,语文和英语还有早读课呢!他们与学生接触的频次还要高于数学。
副科
应该是那种学科老师与学生一周照面不超过两次的学科,通俗一点儿来说,就是这个科目老师一周在一个班级就只有两节课。那么像这样的副科具体是哪些呢?大概有以下几个:历史、政治、地理、生物、音乐、美术、信息等。
那么还有一些介于主、副科之间的科目,如物理、化学(初二、初三时期的学科),学科老师一周能与学生见面次数超越周内天数的一半以上。所以这两个学科也应该被认为是主科,至少是次主科的地位吧!
另外,还有一个学科不好界定,就是体育,一周三节,也超越了周内天数的半数,但从学校和家长的认同感而言,还是算在了副科里面。
在这里,我对初中主、副科的分法,主要采用的是两种角度:一个角度是周内上课次数是否超越了周内天数的半数(2.5次),这属于客观的量化考察,如果超越了,则在这个角度认为是主科,反之则是副科。
另一个角度是学校、家长以及学生对此学科科目的认同感,这属于主观的判断归类,认同感是主科强的,则是主科,否则是副科。(这种靠观察和家长对该学科的态度)
最终,将主客观合而为一,相一致的则不需讨论;不一致的则取学校、家长以及学生的主观认同,毕竟受重视的科目是主科,而受重视背后依旧是人的价值判断,所以就以人的价值判断为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