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认证主体:陈**(实名认证)

IP属地:广东

下载本文档

1、.峨眉山月歌【作者】李白 【朝代】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月光。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2、。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今重庆一带。【赏析】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

3、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听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

4、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详细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5、。二十八个字中,地名出现了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浸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那么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也有不同。这样,诗句就显得没有痕迹,妙入化工。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6、诗境中无处不浸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江南逢李龟年【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创作背景】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

7、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屡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注释】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寻常:经常。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说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落花时节:

8、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君:指李龟年。【赏析】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饱满。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

9、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出色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他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兴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波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来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

10、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思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妙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

11、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

12、,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清代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诗人这种“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是不难领会的;对于后世擅长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像?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慨,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像是剧作家从杜甫的诗中抽绎出来的一样。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

13、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宏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说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到达举重假设轻、

14、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存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作者】岑参 【朝代】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15、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土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注释】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怜:可怜。傍:靠近、接近。【赏析】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外表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

16、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那么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单独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风俗去

17、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到达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假设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详细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开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

18、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仍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打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表达语言,

19、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作者】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参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夜上受降城闻笛【作者】李益 【朝代】唐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创作背景】?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

20、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风光。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土。【注释】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

21、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承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芦管:笛子。一作“芦笛。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风光.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屹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假如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那么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部编版小学古诗词汇总(一到六年级)部编版古诗文汇编(小学部分) 一年级上册 ? 1、《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画》唐王维? 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391734A4381;12@>593e2295::9<5;7xjvor
1.初中79年级常用古诗词整理(83首).pdf初中7-9年级常用古诗词整理(83首).pdf 14页VIP内容提供方:wangyu 大小:351.45 KB 字数:约7.94千字 发布时间:2021-12-04发布于河北 浏览人气:333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1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初中7-9年级常用古诗词整理(83首).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6134651@5422923;82266687xjvo
2.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词(精选50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词(精选50首)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jvzquC41okv/t~nygp4dqv4ygp~vg8xjkeo06B822:4ivvq
3.小学一至六年级古诗词汇总小学一至六年级古诗词汇总 【#少儿综合素质训练# #小学一至六年级古诗词汇总#】诗词是小学语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好古诗词,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还能领略其中的自然美景,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下面是®无忧考网分享的小学一至六年级古诗词jvzquC41o0;2vnxv0pku1|mqy1715A65874ivvq
4.有关小学三年级古诗词大全7、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8、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小学三年级古诗词 2 1、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jvzquC41o0xvk€jp0eun1€jpzwk0uqnek1:539>70jznn
5.小学一年级必背的古诗词55首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一年级必背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一年级必背的古诗词 1 jvzq<84yyy4vpsx0eqs0|867369627mvon
6.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精选18首)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精选18首)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1、《野望》 jvzq<84yyy4rwwqw0ipo8~wgf{0uqnek1794@7360nuou
7.小学六年级语文学习重点与古诗词练习小学六年级语文学习重点与古诗词练习 小学六年级的知识点有很多,大家不单单要把这些知识学习好,也要把容易错的知识点区分出来进行重点复习。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能帮助到您。 小学六年级语文学习重点完整版 (一)字、词 一.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 jvzquC41yy}/z~jzkng/exr1zwkykok1nk{okjslk{{xgw4e:9?487mvon
8.人教版七年级全册语文古诗词汇总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七年级全册语文古诗词汇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全册语文古诗词 篇1 【观沧海】(jvzquC41yy}/qq6220ipo8hjw{o0:<56484ivvq
9.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通用17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pjcxfpowhbp8=442750qyon
10.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除了学习阶段打下良好基础外,复习阶段的整理提炼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整理提炼,有意识地重温并积累一些古诗词鉴赏方面规律,乃是培养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关键。 7---9年级全六册课本中共有古诗词89首,1---6册中分别有15、10、17、20、15、12首。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整理。如: 三、jvzquC41o0vynsok0ipo8xjkeo0orsilw54497;;84ivvq
11.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是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24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2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jvzq<84yyy4vpsx0eqs0lrfqcp5zw€jp1zobqzg7181395945786>94a5786B<0jvsm
12.一到三年级描写夏天的古诗词(精选29首)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到三年级描写夏天的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到三年级描写夏天的古诗词 1 jvzquC41okv/t~nygp4dqv4ygp~vg8xjkeo05<82;:4ivvq
13.7~9年级古诗词(精选15篇)7~9年级古诗词(精选15篇) 【#诗词鉴赏# #7~9年级古诗词(精选15篇)#】诗词,是心灵的画笔,蘸满了生活的色彩,勾勒出世间万象。它可以是春日里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的蓬勃生机,也可以是秋日中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的寂寥惆怅。jvzquC41yy}/7:yguv4og}4ujq}03:725;960qyon
14.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通用10篇)搜集摘抄自己喜欢的古诗词。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10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天净沙·秋思》,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并在勾连其他诗歌中加深理解,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jvzquC41yy}/{~|gpoo/exr1mghjcx4skpobpsn31794595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