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

认证主体:雷**(实名认证)

IP属地:湖北

下载本文档

1、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七年级上册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汉献帝建安十二年 (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 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 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 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诗的正文 可分三层:第一层 (开头两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第二层 (“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描写

2、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 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 ,又回到 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第三层 (最后四行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 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1、 “澹澹”是形容 水波动荡 的样子, “竦峙”是写 山岛巍然屹立 的形象“丛生” 、 “丰 茂”给人以 生机蓬勃 的感受2、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B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

3、起C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 观 ”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 六 句是实写,后 四 句是虚写, 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 “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 ; 分写部分, 先写岛上的 树木百草 , 次写海面上的 秋风洪波 , 最后写天空中 日月星辰 诗中将 “大 海”称为“沧海” ,是因为 海水呈青苍色4、这首诗的主旨是 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古时交通不发达, 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 自然会产生故园

4、之思, 因此乡愁成了 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 生卒年不详, 只知道他是洛阳人, 先 天元年 (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开头两句点题 “青山” 当指北固山, 在镇江之北, 面临长江, 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 “客 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 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 “阔” “正” “悬” 四字炼得好:“潮平” ,两岸才显得宽阔; “风正” ,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 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

5、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 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 何况诗人 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 ? 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 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 “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 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2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 ,那种人在江南、 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B 、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C 、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 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 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D 、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 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

7、联所展现的画面1、 A 2、 C3、示例: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 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 (823年 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 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 ,写春水初生,略 与堤平“云脚低” ,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 联写莺燕, 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 都争着

8、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 燕是春的信使, 已开 始衔泥筑巢, 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颈联写花草, 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 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 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 但看花 的时间长了, 眼前一片姹紫嫣红, 使人目不暇给, 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 表达 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 ,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 山色之中了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初、早、新、渐、 浅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3、 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

9、光, 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 之情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提示:一要点出特点,二要写出具体的句子或词语并作适当分析用 “早” 来形容黄莺, 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 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 ,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 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 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 用一个 “啄” 字, 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 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 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5、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 钱塘湖初春

10、的景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在湖边骑马春行的情景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一篇抒情作品, 仅用 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 人们说起 “乡愁” 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 将抒情主 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 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 但每一个景 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是他眼中所 见; “古道”是他的经行地; “瘦马”

11、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 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 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 村舍里, 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 炊烟缕缕这时, 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 ? 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 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 乡愁何等浓重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 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1、小

12、令中“枯藤” 、 “昏鸦” 、 “西风” 、 “瘦马” 、 “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深秋晚景图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游人孤寂悲苦的心情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 感到孤独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 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 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浣溪沙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13、去年天气旧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一生著作颇丰, 是宋代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 其词作品在当时颇负盛名他的词以抒写闲 情雅致著称, 作品沿袭了晚唐、 五代词柔靡哀婉的遗风, 多抒写酒足饭饱之后的娱宾谴兴和 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之主题王灼在碧鸡漫志中称其为:“晏元献公长短句,风流蕴 籍, 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 亦其无比” 此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晏殊词作品的风格特色上面这 首词作品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抒发闲愁的词由于晏殊少年得志, 生于承平之时, 仕至宰相, 政事之外, 过着 “喜宾客, 未尝一日不宴饮” 的生活, 征歌逐舞, 以诗酒消遣这样的地位、

14、 生活、 思想感情, 所以决定了他的诗词作品如珠似玉, 温润秀洁, 字里行间只有些许淡淡的闲愁上面这首词作 品所抒发的即是悼惜残春之感这首词主要写作者新词对酒的优雅闲适生活和对暮春残景的叹惋惆怅,抒发了春光易 逝,人生易老,富贵难久的“闲愁” ,表现了作者生活的优裕和精神生活的寂寞空虚,典型 地反映了北宋前期达官显贵们的精神状态词的上阕主要写持酒听新词,意兴无穷,但是突然记起去年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 景,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 ,此时感到光阴的流逝,不可追 回,虽有富贵,犹有不足,因而未免深深叹息现在让我们分句来细读,先读上阕的首句“一曲新词酒一杯” ,这句词让我

15、记起白居易 的一首诗, “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 (长安道 ,晏殊在自己这首词中是化用 白居易这首诗之意, 以诗酒作自我排遣再读下面二句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 这二句是说景物依旧,季节、园子、亭台均与去年相同,但过去的一切,都像夕阳西下,一 去不复返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说, 人已经不是去年的人了, 虽然景物没有变, 但人却在变, 隐然有一种惜春叹老之情词的下阕主要抒发春残花落, 美好事物的衰亡不可抗拒, 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但燕子 去而复返,在春天来临之时,依恋旧巢,人们见到它,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可是青春却一去 不归,酒阑人散之后,作者带着莫名的闲愁在花园的小路上独

16、自徘徊下阕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二句是这首词作品的灵魂所在, 这首词作 品也因这二句而著名, 成为流芳千古的佳作, 由于作者自爱其工, 又将这二句另组织在一首 七律作品中这二句的意思是, 春残花落, 是时序推移的自然道理,虽然触景心伤, 但也是无 可奈何之事燕子春去秋来,依恋旧巢,不忘故主,人们见到它,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通观这首词的整个层面, 它的构思精巧, 选景典型, 作者善于捕捉自己那一刹那间偶然 为外物所触发的真实情感整首词处处是写景和写个人的活动,但处处又是抒情,由景及情, 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交融这首词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它语言工巧, 清丽而自然整首作

17、品委婉含蓄, 语 浅情深,集中体现了晏词“富贵气象”的风格特色而妙手偶得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 识燕归来”二句更使这首词作品流传千古,这是这首词作品最成功之处1. 本文的体裁属于 词 ,浣溪沙是 词牌名2.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 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 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 所以说似曾相似这是 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泊秦淮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秦淮:河名,源出江苏省溧水县,贯穿南京市商女:卖唱的歌女后庭花:歌曲名,南朝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 ,后人亡国之音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

18、金陵曾是六朝都城, 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 当权者 昏庸荒淫, 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 无限感伤首句写景, 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 二 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 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 ,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 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建康是六朝都城, 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 两岸酒家林立, 是当时豪门贵族、 官僚士 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 (严羽沧浪诗话 这首诗中的第一

19、句就是不同凡响的, 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 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 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 笔墨是那 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 ,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 ,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 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 ,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 读, 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现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 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

20、, 一、 二句这么处理, 就很象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 往往是先注目 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 ,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 秦淮” 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夜泊秦淮近酒家” , 看似平平, 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 “夜 泊秦淮” 才 “近酒家” 然而, 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 地点, 使之更具有个性, 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 ,才 引出“商女” 、 “亡国恨” 、 “后庭花” ,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 的抒发来看,

21、这“近酒家”三个字,就象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 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商女, 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 可见诗说 “商女不知亡国恨” , 乃是一种曲笔, 真正 “不知亡国恨” 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 官僚、 豪绅 后庭花 , 即玉树后庭花 ,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 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 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 “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 当年隋兵陈师江北, 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

22、旦夕, 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犹唱” 二字, 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 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 意味深长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 唱后庭花 ” ,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 称 “绝唱”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 又反映了官僚贵 族正以声色歌舞、 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 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1. 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C A. 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 下句“商女” 、 “亡国恨” 、 “犹唱后庭花”

23、作了铺垫B. 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C. 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 伤世之感慨D. 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 语言清新洗炼, 化用典故, 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 篇2. 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 ,说说两个“笼”好在什么地方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点出朦胧凄凉的气氛夜雨寄北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所寄何许人, 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 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 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 而在此之前, 其妻王氏已亡持

24、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 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 “眷属或友人” 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 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开首点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 ,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 可以猜测, 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 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 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 离人的愁思, 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 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 池塘涨满了水, 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

25、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 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三、 四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 腹的寂寞思念, 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 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 情深意 长, 彻夜不眠, 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 仍有叙不完的离情, 言不尽重逢后的喜 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 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 “未有期” ,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

26、心情1. (2003年梅州市题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烘托人物心情 的作用2. 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 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2、左迁 :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3、杨花:柳絮 4、子规:即杜鹃鸟 , 啼声哀婉凄切5、龙标 :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 呼一个人6、五溪:指

27、沅溪、武溪、酉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7、 随风:一作“随君”8、夜郎 :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 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 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 夜郎, 在今湖南沅陵县 (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 与黔阳邻近 李白当时在东南, 所以说 “随 风直到夜郎西”这是李白的一首七绝名作据考证,王昌龄贬为龙标尉约在天宝七载 (748第二年杨花飘 落、 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 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 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 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

28、暗寓节令杨花漫天飞舞,飘泊 无定;子规 (杜鹃鸟 一声声“不如归去” ,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 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次句叙事“过五溪” ,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 聚居之地, 这里山深水急, 交通十分困难, 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 但王昌 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三、 四两句则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 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 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 ,诗人只好把满腔悲 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

29、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结句奇语迭出, 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 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此句 “到 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 至此, 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 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 一颗赤诚的 心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 ,表示惊惜“过五溪” ,见迁谪之荒 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 难以相从, 而月照中天, 千里可共, 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 月, 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 有三层意思, 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 无可 告诉, 无人理解, 只有

30、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 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 自己和朋友都能 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1. “左迁”一词的意思是 贬官2.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既点明了作 诗时间,又采用 寓情于景 手法,抒发了 离别的忧伤3. 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C A. 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 ,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B. 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C. 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D. 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

31、的深切和真挚八年级上册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 , 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 到兖州 (今 属山东省 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 他一直在山东、 河北一 带漫游, 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 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前两联为第一大层, 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远望所见泰山位 于古代齐、 鲁两国之间, 其

32、北为齐, 其南为鲁, 齐、 鲁之 “青” , 是泰山掩映的结果 “未了” , 绵绵不尽之意这里, 诗人想说的是, 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 它那苍翠的山色 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 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 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 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 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 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 来看, 那照临下土

33、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 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后两联为第二大层, 也写了泰山景物, 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 鸟” ,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 又极幽深, 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 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 登泰山极顶的誓言, 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 “窃比稷与契” (自京赴奉 先县咏怀五百字 ,常

34、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自任, 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 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 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 它不讲究平仄, 而 且押的是仄声韵1、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 的特点2、 “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4、 “齐鲁青未了” 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 “造化钟神秀” 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 之情5、 “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1、巍峨(高大2、站得高,看得远;只有

35、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 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 一切的雄心和气概3、 “钟” 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 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 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 秀丽景象4、高大;神奇秀丽;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5、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 韵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 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州

36、(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 属宁夏 ,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 囚禁第二年四月, 他乘隙逃离长安, 历尽千辛万苦, 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 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感情, 感 人至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 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 春天降 临到长安城, 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 司马光在 温 公续诗话里曾写道:“ 山河在 ,明无余物矣; 草木深 ,明无人矣 ! ”一座繁华似锦的城 市,曾几何时

37、,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 “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 ! 这一联虽是写景, 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 “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 事物, 能使人赏心悦耳, 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 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 不知妻 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 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 闻鸟而惊心呢?另 一种以花、鸟为“感” “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 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

38、火愈烧愈炽, 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据史载, 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 自京畿、 坊至于岐、 陇都曾遭到叛军的侵扰, 百姓惨遭杀戮诗人家在州, 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 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 儿女的强烈思念“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这一年刚 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 胡尘,及归尽华发”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 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杜甫陷贼中八个月, 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 论深沉含蓄, 当以此诗为最, 句句都有言外之意, 很值得品味1、 诗 中 “ 草

39、木 深 ” 表 面 上 写 的 是 , 实 际 上 是 写 ;一个“深”字,表现了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从“国破” 、 “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6、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7、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因战乱 而荒芜的景象2、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3、安史之乱4、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

40、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5、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6、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7、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游山西村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 欢悦的气象腊酒, 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 是小猪足 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 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 写景中寓含哲理, 千百年来广

41、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 花明又一村” 读了如此流畅绚丽、 开朗明快的诗句, 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 漫步, 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 草木愈见浓茂, 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 迷惘之际, 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 几间农家茅舍, 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 诗人顿觉豁然开 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 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 ” (宋诗选注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 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 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

42、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 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 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 都会感到, 在 人生某种境遇中, 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 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 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 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 而具有很强的艺 术生命力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 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 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 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社” 为土地神春社, 在立春后第五 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

43、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 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 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 ,赞美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 吾民之爱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 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 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 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 别有一番情趣于 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 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

44、形象跃然纸上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不同理解“山重水复”写地形的复杂,显示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说认为山 西村坐落在花团锦簇之中, “柳暗花明”是山西村周围的环境;一说认为“柳暗花明”是比 喻的说法, “柳暗”比喻路上的曲折, “花明”比喻终于找到了山西村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 农村纯朴民风 的陶醉, 对 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 的喜爱 之情2、找出诗中有哲理的两句诗,并说说其蕴涵了什么哲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 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3、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 景色优美,风俗古朴,主人盛情

45、4、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山西村有巨大的吸引力, 游后诗人意犹未尽, 只愿从今后能不时拄杖乘月, 轻叩柴扉, 与 老农亲切絮语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 A 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衣冠 /简朴 /古风 /存”B “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C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D 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使至塞上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

46、西副大使 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 ,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 ,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 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 , 在叙事写景 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 ,却没有遇见将官一 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 :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 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 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笔力苍劲,

47、意 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 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 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 “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 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 ,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 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 “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 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 它有

48、画一样的构图, 从 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 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 画 面上的景物虽不多, 但是空间阔大, 层次很丰富其次, 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 一望无际的 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 形态, 概括性极强, 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 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 广阔无垠的大漠黄 沙漫漫, 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 静静地居于天际, 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 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对“烟”的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烽烟,有人认为是炊烟1、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

49、天”运用了 、 等修辞手法2、试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的表达作用1、比喻、对偶2、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奇异景象,表现了作者的真切感受八年级下册饮酒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返回自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他把这一理想落实在“人境” ,于朴素的田园生活中追 求精神的自由完满, 宅心玄虚却不轻忽人事, 精神高迈而不废人生“车马喧” 意谓奔走于仕 宦之途的喧嚣这里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系自赋身处人境,不废衣食,犹能免于 世俗的困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诗人以 “君” 自

50、指, 自问自答, 言语之间自豪而自足 “尔” , 作如此、如是解,概指前面二句“心远”谓心境高远,有此一心境遂能免于“车马喧” ,其 地得以自偏陶渊明身居田园, 一面亲就自然, 一面又能在人文陶冶中, 成就了一种艺术化的 人生,涵养了一个自由、高迈、充沛的心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陶家 庭院东边有一道篱笆, 篱下种着菊花因为陶渊明爱菊、 咏菊, 寄托着高洁的情致, 菊花几乎 成了陶渊明的化身, 后人只要言菊花就会想起陶渊明连带着 “东篱” 这个词也有了一种象征 的意义,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南山”即庐山庐山拥山川之灵异,历来为高士逸 民

51、栖居之地,陶渊明亦常往来之又归园田居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山气日夕 佳”紧承上句“悠然见南山”而来,是南山的暮景傍晚,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 浑然的暮色里, 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陶诗的自然意趣常常寄托在对于飞鸟的吟咏之中飞鸟 翩然来归, 既可以看作是陶渊明归返自然、 躬耕自乐的艺术的化身, 又是诗人感兴悟会的物 态天趣人应当返回自然,摆脱礼教的各种约束和世俗的各种机巧与虚伪,回到质朴的状态, 恢复人的自然本性陶渊明从飞鸟悟出返朴归真的人生真谛, 不胜欣慰他本想说明白, 却又不 可言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谓“真” ,即是人的自然本性1、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2、表

52、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也是全诗的诗眼3、 “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4、 “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5、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结庐在人境”是说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 B “问君何能尔” , “尔”的意思是“耳” ,罢 了C “飞鸟相与还” , “相与还”是结伴而还,意思是飞鸟倦了也知道还家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 ,据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隐居生活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悠然见南山”用一个“见”字描写采菊时于无意间偶见南山,使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 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B 诗中的采菊、山气、夕阳、飞鸟

53、,包含了无限诗情画意,它既不能用言语形容,又无须 用言语形容,体现了作者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C 诗的语言婉曲含蓄,虽说“此中有真意” ,又说“欲辩已忘言” ,其实, “真意”就在作者 所要表现和所要追求的“心远地自偏”的意境中D 这首诗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哲理兼具的意境,既表达了作者的清高思想和恬静愉快 的心情,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心远3、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望” 字确是有意为之4、自然情趣 5、 B (应是“如此”之意6、 C (“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和谐的景象中所体悟到了自然之趣行路难 李白金

54、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是乐府古题, 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 诗主要抒发 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清酒” , “玉盘珍羞” , 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 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 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

55、 佳酿也难以下咽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 息”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 ,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那么, 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 朦胧的, 充满 “诗意” 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 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 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 写出了世途的艰难, 寓含着无限的悲慨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 但梦还在, 理想还在诗人多 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 , 有为于当世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 理想不能征服现实, 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

56、样的痛苦 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 ! 行路难 ! 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诗的结尾,在沉 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1、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A 垂钓碧溪吕尚 B 乘舟梦日边伊尹 C 长风破浪宗悫2、停 、 投 、 拔 、顾 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显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 荡变化3、 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 高昂乐观 思想感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 , 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 高者挂罥长林梢 ,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 唇焦口燥呼不得 , 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

57、色 , 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 , 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 , 雨脚 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风雨不动安如山 ? 呜呼 !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 天水 ,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 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 遣兴江边, 以诗酒自娱但是, 这种表面上的安逸, 掩饰不住他的贫穷, 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 的忧国忧民

58、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 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 为什么还要 “歌诗一首” ?是什么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 “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 “战绩” ;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 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面对大自然的暴力, 诗人表现得较为平静, 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的 “趁风 打劫” ,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 生气, 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语文初中必背古诗词+赏析大全(全六册),寒假必背!必背古诗词+赏析大全(全六册),寒假必背!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 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 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441672:4281752?8249e22<927278;7xjvor
1.关于春天的古诗词汇总十篇背:背诵这两首古诗的同时,自己归类查找其他的古诗背诵,如风筝类、春景类、小儿生活类等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篇(3)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编选了大量的经典古诗词,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和继承这些文化遗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丰富学生文学积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jvzquC41yy}/z~jujw4dqv3ep1nbq€jp14=55>3jvor
2.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是新人教版中考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36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2 1.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有同学在读下面两首诗的时候提出两个问题,请你帮助解决。(6分) 【甲】夜雨寄北李商隐【乙】芙蓉楼送辛渐①王昌龄 君问归期未有期,寒雨连江夜入吴jvzq<84yyy4vpsx0eqs0lrfqcp5zw€jp1env|qtpi5532:5294833<>62a9199:60jznn
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通用18篇)此外,学会鉴赏古诗词,古诗词赏析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高尚人格情操的提供了绝佳的教育素材。古诗词赏析理应引起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关注。 总之,古诗词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执教者一定要重视古诗词教学,给予古诗词教学更多的时间、空间,并遵循古诗词教学的规律,使古诗词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jpmjvkj{j1:85867257mvon
4.7今天给同学们整理了:初中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全六册,可下载),语文学习贵在积累与应用,非一日之功,望大家能沉心学习,坚持不懈。 文末附电子版领取方式,获取电子版,请拉到文末 领取电子版请拉到文末 领取电子版请拉到文末 领取电子版请拉到文末 篇幅有限,只展示这么多 篇幅有限,只展示这么多 👉电子版领取方式👈 如何获取文章电子版 点击下方名片 ,并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9372>:2@d332>739;290nuou
5.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赏析中考语文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赏析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34篇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 天净沙·秋思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夜雨寄北泊秦淮浣溪沙望岳春望 使至塞上 游山西村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赤壁过零丁洋 水调歌头 山坡羊·潼关怀古 饮酒行路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jvzq<84yyy4{jxsimcu/exr15i5f1;54228348:g72>7f@hgg6l/uqyon
6.精选初中古诗词赏析【十首】精选初中古诗词赏析【十首】 【#少儿综合素质训练# #精选初中古诗词赏析【十首】#】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诗更是文化中的一绝,各类诗词不仅是诗人的生活经历,简短文字所赋予的内涵更体现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下面是©无忧考网分享的精选初中古诗词赏析jvzquC41yy}/7:yguv4og}4ujq}039;686>1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