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①。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②,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③。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秋水》)
【注释】
①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濠梁:濠,河名;梁,桥。②鯈(tiáo)鱼:鱼的名称。③本:根源,源头。
【译文】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10.李离自刑
【原文】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①。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之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②,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当刑,失死当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③,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选自汉﹒司马迁《史记》)
【注释】
①理:狱官,司法官。
②傅:通“附”,附着,引申为推及。
③听微决疑:注意细微的情节,判决疑难案件。
【译文】李离是晋文公的狱官,他错误地听取了下级的汇报而判人死罪,拘囚自己并判处死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之分,处罚有轻重之分,下级官吏有错,不是你的过错!”李离说:“我担任的官职是长官,并不让位给下级官吏;享受俸禄是最多的,不和下属平分利益,现在我错误地听从了下级汇报而判人死罪,却把罪转嫁到下级官吏身上,是没有听说过的。”他推辞而不接受命令,晋文公说:“你如果自认为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狱官有法纪,错误地判刑,应判自己的刑,错误地判人死罪,就应判自己死罪。您因为我能注意细微的情节,判决疑难案件,所以让我担任狱官,现在我错误地听取下吏的汇报而判人死刑,罪责应当死。”于是他仍不接受命令,用剑自刎而死。
11.螳螂捕蝉
【原文】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②,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③,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④,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选自汉·刘向《说苑·正谏》)
【注释】
①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指楚国。②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员。少孺子:年轻人。③委身曲附: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前肢。附,同“跗(fū)”,脚背。④延:伸长,延长。颈:脖子。
【译文】吴王要攻打楚国,告诉他身边的大臣说:“敢规劝我的人就被处死!”一个年轻的侍从官员,想要规劝吴王却不敢,就每天怀藏弹丸、拿着弹弓,在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接连好几天都像这样。吴王说:“你为什么要像这样沾湿衣服呢?”侍卫对吴王回答道:“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停留在高高的树上,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缩着身子,弯曲着脚背,想要捕捉蝉,但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和弹丸就在它下面。这三者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看到它们身后有隐患。”吴王听后,说:“好啊!”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12.涸辙之鲋①
【原文】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②。监河侯曰:“诺③!我将得邑金④,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⑤。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6?’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7,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8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9。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
[注释]
1涸:水枯竭。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fù):鲫鱼。2监河侯:监理河道的官吏。3诺:表示同意的应答声。4邑金:封邑的租赋税金。5中道:中途,半道。6岂:表祈使,可。7激:阻挡水流,使其改道。8常与:常所与共之物,这里指鱼生活于其中的水流。9然:然后。
【译文】庄子家里贫穷,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的,我将要收到封邑的租税(统治者在自己的领地里向老百姓收取税赋、租金等收入),借给你三百两金子,好吗?”庄子很生气,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的时候,中途听到呼喊的声音,我回头看见车辙中有一条鲫鱼。我问它,’鲫鱼啊,你是做什么的呢?’鲫鱼回答说:’我原本是东海海神的臣子。你有没有一升半斗水让我活命呢?’我说,’好的,我将要到南方游说吴、越的君王,阻挡西江的水流,使其改道,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很生气,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平常我所需的水,我没有可生存的地方,我只要得到一升半斗水,就可以活下来了,你竟然说这样的话,还不如趁早在卖干鱼的店铺里找我!
13.论语三则
【原文】在陈绝粮①,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②,见日:“君子亦有穷乎?”子日:“君子固穷③,小人穷斯滥矣④。”
子日:“赐也 ⑤!女rǔ以予为多学而识zhì之者与?”对日:“然,非与?”日:“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⑥。(选自《论语﹒卫灵公》 )
【注释】
①在陈绝粮:鲁哀公六年(前489),楚国派人聘请孔子到楚国去。陈、蔡两国的大夫担心楚国重用孔子,会给陈、蔡两国带来危险,于是共同发兵,将孔子师徒包围,困在陈、蔡之间。断粮七天,弟子们饿的奄奄一息,孔子却依然讲诵诗书、抚琴歌咏。后来子贡到楚国请来救兵,孔子师徒才得以脱身。②愠(yun):怨恨,含怒。③固:固守节操。④斯:就。
滥:没有操守,胡作非为。⑤赐:端木赐,字子贡,孔子是得意门生。⑥杀身:舍身。
【译文】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很愤怒,去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中能固守节操,小人困窘了就会胡作非为。”
孔子对子贡说:“赐呀,你认为我是广泛地学习并能牢记所学知识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的,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道”把它们贯穿起来。”
孔子说:“有远大志向和高尚品德的人,没有为谋求活命而损害仁德,只有舍弃生命来成就仁德。”
14.刘备纳贤
【原文】涿郡刘备①,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尝与公孙瓒同师事卢植②,由是往依瓒。瓒使备与田楷徇青州有功③,因以为平原相4。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⑤,侍立终日,随备周旋➅,不避艰险。常山赵云为本郡所举(此句原文略作改动),将吏兵诣公孙瓒➆......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➇,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
(选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
【注释】
①涿(zhuō)郡:地名,在今河北中部。②公孙瓒:东汉末年武将、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割据幽州(今河北北部),与袁绍对抗,兵败后自焚而死。卢植:汉末名士,涿郡涿县人,当时任尚书,后因得罪董卓,被罢职。③田楷:公孙瓒部属、青州刺史。徇(xùn):夺取,掠夺。④平原:国名,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⑤稠人广坐:指公共场合。⑥周旋:交际应酬。⑦本郡:指常山郡。吏兵:官兵。这句意思是赵云被常山郡推举,率领官兵云投奔公孙瓒。⑧接纳:结交罗致。
【译文】涿郡人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他幼年丧父,十分贫穷,与母亲一起把贩卖草鞋作为职业,他备身高七尺五寸,垂下手时超过了膝盖,回头(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他胸怀大志,话不多,喜怒不在脸上显露出来。他曾经与公孙瓒一起拜卢植为师,因此前往依附公孙瓒。公孙瓒派刘备和田楷夺取青州,他立下了战功,于是把他立为平原国的国相。刘备年轻时与河东人关羽、涿郡人张飞亲密友好,他与这两人睡在同一张床上,像亲兄弟一样友爱,但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关羽和张飞整日站在刘备身边侍卫。他们跟随刘备一起交际应酬,不逃避艰难险阻。常山人赵云被常山郡所推举,带领官兵拜见公孙瓒,刘备见到赵云后,对赵云的胆识感到惊奇,十分用心去交结。赵云于是跟随刘备到平原国,为他统领骑兵。
15.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原文】上问魏徵曰①:“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②?”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③。昔尧清问下民④,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⑤;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⑥。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⑦;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⑧;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⑨。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⑩,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选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
①魏征:唐初政治家。②明:明辨是非。暗:昏庸糊涂。③兼听:广泛听取意见。偏信:相信一方。④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清问:明察详问。⑤有苗:古代部落,在今长江中下游一带。⑥明四目:谓耳能远听四方。共、鲧(gǔn)、驩(huān)兜:指上古传说中的共工、姒(sì)鲧、驩兜,都为劣臣。⑦望夷之祸:指秦二世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⑧台城之辱:指侯景攻陷建康,南朝梁武帝被软禁至死。台城,即宫城,皇宫所在地。⑨彭城阁之变:指隋炀帝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⑩拥蔽:隔绝,堵塞。
【译文】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做能明辨是非,怎样做会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一方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察详问,所以有苗作恶之事能够使帝尧听到。舜帝眼能四方,耳能远听四方,所以共工、姒鲧、驩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造成望夷宫的灾祸;梁武帝偏信朱异,蒙受台城的屈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导致彭城阁兵变。所以如果君主广泛听取、接受意见,那么显贵的大臣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能够向上传达给君王。”唐太宗说:“好啊!”
16.骂鸭
【原文】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末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深畏骂焉,骂之亦可儆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异史氏曰:“甚矣,攘⑾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者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译文】县城西边白家庄的某个居民,偷了邻居的鸭,煮掉吃了。到了夜里,觉得全身的皮肤刺痒难耐。天亮后,看见浑身长出了毛茸茸的鸭毛,碰到它就疼。这个人非常害怕,可是没有办法医治。夜里,他做了梦,梦中有个人告诉他:“你的病是老天爷给你的惩罚,需要得到失主的一顿痛骂,鸭毛才会脱落。”可是邻居老人一向气量很大,平常丢失东西,,(心中的不愉快)从来不曾在话语、脸色上流露出来。偷鸭人(便)较诈地告诉者翁说:“鸭子是某人所偷。他非常害怕(别人)骂(他),骂他也可以警告(他)将来(不要再来偷鸭子)。”老翁笑道:“谁有(那么多)闲工夫生气,去骂(这种品行)恶劣的人。”最终不肯骂。偷鸭人更加窘迫,只好把实情告诉了邻居老人。老人这才肯骂,那人身上的鸭毛果然退去。写怪异故事的人(即作者蒲松龄)说:“偷盗太可怕了:一偷盗(居然浑身)长出鸭毛!骂人的话太应该小心了啊:一声骂(竟然会)把盗贼的罪草减轻!但是,行善也是有方法的,那个邻居老人是在用骂(的方法)行善事。。于是,老人才痛骂了他一顿,而这个人的病很快就好了。
9.知鱼之乐
【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①。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②,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③。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秋水》)
【注释】
①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濠梁:濠,河名;梁,桥。②鯈(tiáo)鱼:鱼的名称。③本:根源,源头。
【译文】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10.李离自刑
【原文】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①。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之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②,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当刑,失死当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③,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选自汉﹒司马迁《史记》)
【注释】
①理:狱官,司法官。
②傅:通“附”,附着,引申为推及。
③听微决疑:注意细微的情节,判决疑难案件。
【译文】李离是晋文公的狱官,他错误地听取了下级的汇报而判人死罪,拘囚自己并判处死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之分,处罚有轻重之分,下级官吏有错,不是你的过错!”李离说:“我担任的官职是长官,并不让位给下级官吏;享受俸禄是最多的,不和下属平分利益,现在我错误地听从了下级汇报而判人死罪,却把罪转嫁到下级官吏身上,是没有听说过的。”他推辞而不接受命令,晋文公说:“你如果自认为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狱官有法纪,错误地判刑,应判自己的刑,错误地判人死罪,就应判自己死罪。您因为我能注意细微的情节,判决疑难案件,所以让我担任狱官,现在我错误地听取下吏的汇报而判人死刑,罪责应当死。”于是他仍不接受命令,用剑自刎而死。
11.螳螂捕蝉
【原文】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②,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③,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④,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选自汉·刘向《说苑·正谏》)
【注释】
①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指楚国。②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员。少孺子:年轻人。③委身曲附: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前肢。附,同“跗(fū)”,脚背。④延:伸长,延长。颈:脖子。
【译文】吴王要攻打楚国,告诉他身边的大臣说:“敢规劝我的人就被处死!”一个年轻的侍从官员,想要规劝吴王却不敢,就每天怀藏弹丸、拿着弹弓,在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接连好几天都像这样。吴王说:“你为什么要像这样沾湿衣服呢?”侍卫对吴王回答道:“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停留在高高的树上,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缩着身子,弯曲着脚背,想要捕捉蝉,但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和弹丸就在它下面。这三者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看到它们身后有隐患。”吴王听后,说:“好啊!”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12.涸辙之鲋①
【原文】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②。监河侯曰:“诺③!我将得邑金④,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⑤。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6?’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7,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8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9。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
[注释]
1涸:水枯竭。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fù):鲫鱼。2监河侯:监理河道的官吏。3诺:表示同意的应答声。4邑金:封邑的租赋税金。5中道:中途,半道。6岂:表祈使,可。7激:阻挡水流,使其改道。8常与:常所与共之物,这里指鱼生活于其中的水流。9然:然后。
【译文】庄子家里贫穷,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的,我将要收到封邑的租税(统治者在自己的领地里向老百姓收取税赋、租金等收入),借给你三百两金子,好吗?”庄子很生气,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的时候,中途听到呼喊的声音,我回头看见车辙中有一条鲫鱼。我问它,’鲫鱼啊,你是做什么的呢?’鲫鱼回答说:’我原本是东海海神的臣子。你有没有一升半斗水让我活命呢?’我说,’好的,我将要到南方游说吴、越的君王,阻挡西江的水流,使其改道,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很生气,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平常我所需的水,我没有可生存的地方,我只要得到一升半斗水,就可以活下来了,你竟然说这样的话,还不如趁早在卖干鱼的店铺里找我!
13.论语三则
【原文】在陈绝粮①,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②,见日:“君子亦有穷乎?”子日:“君子固穷③,小人穷斯滥矣④。”
子日:“赐也 ⑤!女rǔ以予为多学而识zhì之者与?”对日:“然,非与?”日:“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⑥。(选自《论语﹒卫灵公》 )
【注释】
①在陈绝粮:鲁哀公六年(前489),楚国派人聘请孔子到楚国去。陈、蔡两国的大夫担心楚国重用孔子,会给陈、蔡两国带来危险,于是共同发兵,将孔子师徒包围,困在陈、蔡之间。断粮七天,弟子们饿的奄奄一息,孔子却依然讲诵诗书、抚琴歌咏。后来子贡到楚国请来救兵,孔子师徒才得以脱身。②愠(yun):怨恨,含怒。③固:固守节操。④斯:就。
滥:没有操守,胡作非为。⑤赐:端木赐,字子贡,孔子是得意门生。⑥杀身:舍身。
【译文】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很愤怒,去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中能固守节操,小人困窘了就会胡作非为。”
孔子对子贡说:“赐呀,你认为我是广泛地学习并能牢记所学知识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的,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道”把它们贯穿起来。”
孔子说:“有远大志向和高尚品德的人,没有为谋求活命而损害仁德,只有舍弃生命来成就仁德。”
14.刘备纳贤
【原文】涿郡刘备①,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尝与公孙瓒同师事卢植②,由是往依瓒。瓒使备与田楷徇青州有功③,因以为平原相4。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⑤,侍立终日,随备周旋➅,不避艰险。常山赵云为本郡所举(此句原文略作改动),将吏兵诣公孙瓒➆......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➇,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
(选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
【注释】
①涿(zhuō)郡:地名,在今河北中部。②公孙瓒:东汉末年武将、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割据幽州(今河北北部),与袁绍对抗,兵败后自焚而死。卢植:汉末名士,涿郡涿县人,当时任尚书,后因得罪董卓,被罢职。③田楷:公孙瓒部属、青州刺史。徇(xùn):夺取,掠夺。④平原:国名,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⑤稠人广坐:指公共场合。⑥周旋:交际应酬。⑦本郡:指常山郡。吏兵:官兵。这句意思是赵云被常山郡推举,率领官兵云投奔公孙瓒。⑧接纳:结交罗致。
【译文】涿郡人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他幼年丧父,十分贫穷,与母亲一起把贩卖草鞋作为职业,他备身高七尺五寸,垂下手时超过了膝盖,回头(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他胸怀大志,话不多,喜怒不在脸上显露出来。他曾经与公孙瓒一起拜卢植为师,因此前往依附公孙瓒。公孙瓒派刘备和田楷夺取青州,他立下了战功,于是把他立为平原国的国相。刘备年轻时与河东人关羽、涿郡人张飞亲密友好,他与这两人睡在同一张床上,像亲兄弟一样友爱,但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关羽和张飞整日站在刘备身边侍卫。他们跟随刘备一起交际应酬,不逃避艰难险阻。常山人赵云被常山郡所推举,带领官兵拜见公孙瓒,刘备见到赵云后,对赵云的胆识感到惊奇,十分用心去交结。赵云于是跟随刘备到平原国,为他统领骑兵。
15.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原文】上问魏徵曰①:“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②?”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③。昔尧清问下民④,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⑤;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⑥。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⑦;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⑧;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⑨。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⑩,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选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
①魏征:唐初政治家。②明:明辨是非。暗:昏庸糊涂。③兼听:广泛听取意见。偏信:相信一方。④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清问:明察详问。⑤有苗:古代部落,在今长江中下游一带。⑥明四目:谓耳能远听四方。共、鲧(gǔn)、驩(huān)兜:指上古传说中的共工、姒(sì)鲧、驩兜,都为劣臣。⑦望夷之祸:指秦二世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⑧台城之辱:指侯景攻陷建康,南朝梁武帝被软禁至死。台城,即宫城,皇宫所在地。⑨彭城阁之变:指隋炀帝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⑩拥蔽:隔绝,堵塞。
【译文】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做能明辨是非,怎样做会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一方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察详问,所以有苗作恶之事能够使帝尧听到。舜帝眼能四方,耳能远听四方,所以共工、姒鲧、驩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造成望夷宫的灾祸;梁武帝偏信朱异,蒙受台城的屈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导致彭城阁兵变。所以如果君主广泛听取、接受意见,那么显贵的大臣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能够向上传达给君王。”唐太宗说:“好啊!”
16.骂鸭
【原文】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末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深畏骂焉,骂之亦可儆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异史氏曰:“甚矣,攘⑾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者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译文】县城西边白家庄的某个居民,偷了邻居的鸭,煮掉吃了。到了夜里,觉得全身的皮肤刺痒难耐。天亮后,看见浑身长出了毛茸茸的鸭毛,碰到它就疼。这个人非常害怕,可是没有办法医治。夜里,他做了梦,梦中有个人告诉他:“你的病是老天爷给你的惩罚,需要得到失主的一顿痛骂,鸭毛才会脱落。”可是邻居老人一向气量很大,平常丢失东西,,(心中的不愉快)从来不曾在话语、脸色上流露出来。偷鸭人(便)较诈地告诉者翁说:“鸭子是某人所偷。他非常害怕(别人)骂(他),骂他也可以警告(他)将来(不要再来偷鸭子)。”老翁笑道:“谁有(那么多)闲工夫生气,去骂(这种品行)恶劣的人。”最终不肯骂。偷鸭人更加窘迫,只好把实情告诉了邻居老人。老人这才肯骂,那人身上的鸭毛果然退去。写怪异故事的人(即作者蒲松龄)说:“偷盗太可怕了:一偷盗(居然浑身)长出鸭毛!骂人的话太应该小心了啊:一声骂(竟然会)把盗贼的罪草减轻!但是,行善也是有方法的,那个邻居老人是在用骂(的方法)行善事。。于是,老人才痛骂了他一顿,而这个人的病很快就好了。
预备语文寒假作业
1.完成六年级下课内古诗文篇目的背诵、默写。
2.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完成读书笔记不少于5篇。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3.完成作文1篇《这样过节真好》或《我家的年味》或《家乡的风俗》或《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