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教育落地见效:岑溪中学打造智慧课堂新范式
为贯彻落实《广西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中关于“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和“建设重点应用场景”的核心要求,岑溪市岑溪中学秉持“师资赋能为基础、学科融合为核心”的理念,系统推进人工智能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在化学、物理、历史、数学等学科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课堂案例,有效推动人工智能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
一、夯实师资基础:构建AI素养分层培养体系
为确保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岑溪中学率先组织开展AI赋能专项培训,构建了“基础普及+骨干提升”的教师AI素养分层培养机制。培训特邀珠海市名教师黎跃友担任主讲,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在教学实践中的核心应用场景展开:一是演示AI工具在课件制作、作业数据分析及教学资源整合等基础教学环节中的实际操作;二是针对教师普遍关注的“AI赋能写作教学策略”和“个性化学习辅助路径”等关键问题提供专题解答。本次培训直接响应《方案》中“提升教师和管理者人工智能素养”的要求,为后续多学科AI课堂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二、化学学科:以跨学科AI教学实现“知识—实践—职业”三维融合
化学学科由林坤老师以“桂花香水制作”为教学主题,构建跨学科AI教学模式,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1.课前准备:创建“化域星链”化学专家智能体,整合化学、工程学、艺术等多学科资源,为学生提供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跨学科学习支持,提前扫清“芳香物质结构”和“蒸馏原理”等前置知识障碍。
3. 课后延伸:布置“校园四季香氛”设计任务,要求学生运用AI工具完成方案撰写,包括原料选择、工艺设计与安全评估,实现知识传授、实践操作与职业启蒙的深度融合,积极响应《方案》中“人工智能赋能产教融合”的发展导向。
三、物理学科:运用AI具象化手段破解抽象概念教学难点
针对物理学科中“电势差”概念抽象、学生理解困难的教学痛点,吴海霞老师借助人工智能构建具象化学习路径,具体流程如下:
四、历史学科:以AI工具贯穿“史料—互动—巩固”教学全流程
历史学科由梁俭惠老师以“古希腊政治制度”为教学主题,将AI工具全面嵌入教学各环节,具体设计如下:
五、数学学科:借助AI技术突破空间几何教学难点
针对数学学科中“正方体与球相交”这一空间几何教学难点,贺海燕老师以人工智能为主要教学工具,构建“情境—探究—验证”教学模式,具体实施如下:
3. 课后延伸:布置AI辅助探究任务,要求学生借助豆包生成“正方体与其他几何体相交”的探究思路,并结合GGB工具完成探究报告,显著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与逻辑推理素养,契合《方案》中“推动学科专业智能化升级”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