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个医生朋友聊到国内读博和海外读博的好坏优劣,申请难易,一个电话打了将近三个小时。聊完感觉还是碰撞出了一些新的,更周全一些的看法,今天呢就通过这个文章,把核心的内容也整理出来,如果你也有这方面的困扰,希望能给你做个参考或者启发。
先说说国内博士的好处
任何的圈子都是一个利益系统,在国内读博,跟着自己的导师,几年下来,伏低做小,成为导师的心腹,或者说搞好关系吧,那么在将来就业的时候,能力强的可以顺势留在老板的科室,继续稳扎稳打,人生也有个目标和向导。就算能力弱一点,借助导师的人脉资源,推荐到次一些的医院,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另外,不用出国,在国内读博,其实和研究生阶段的工作大差不差,用不着英语交流,用不着适应异国文化,还能不中断临床的工作(多少还是接触一些临床的),虽然工作强度大了一点,杂事也很多,但是吧,前人也都是这么过来了,熬一熬也就冲出去了。相比出国读博面临的心里的巨大的陌生感和挑战性,以及未知的,不确定的风险,其实是还好的。
但是国内博士也有下面三个问题
竞争太激烈,一个导师如果能有位子,一般也就给自己的学生了(而且僧多粥少,极其的少,同门之间,师兄弟之间竞争,排队,慢慢等,这还不包括额外的关系户进来横插一脚),如果你跳出自己的圈子寻求外面的博士位置,一不小心真被你捡漏了,那么搞不好这是一个坑,不然你想想为啥这个博导下面的硕士都不去报他呢。
科研不突出,基本上和研究生做类似的事情,做什么课题,大致会有什么结果,也都基本有数。按一定的套路,反正再做个4-5年,文章大概率不会有质的提升。话说回来,国内的科研水分还是太大。
工作强度大,除了博士要完成的科研工作,很多还要去兼顾项目,再加上很多情况下导师的指导有限(甚至导师起负作用),科研全部靠自己慢慢摸索,起步阶段非常艰难也加剧了工作量。此外,还有各种导师和科室的杂活,没什么生活。大家普遍觉得太累了,丝毫没有额外的人生体验, 四五年的青春全砸进去了。
没办法,社会压力大,大部分人不得不玩这个被设定好的游戏,在里面“卷”,闯关。
国外博士有什么优势呢?
更先进的科研理念,相对来说更好的文章产出,因为即使同样一篇文章,在国内4-5分,在欧洲就是10分以上,美国甚至是20分;英语能力彻底提升(半年环境的塑造就可以有质的飞跃),国际化的视野,两种文化土壤的对照;还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等等。
那么国外博士会面临的问题呢?
没有导师PUSH的情况下,时间多了起来,不知道干点什么有价值的事,感到迷茫。到了异国他乡,不仅朋友少,周围的人文化背景还不一样,独孤感加倍。再加上一些未知的风险、语言交流问题上带来的压力,都是不小的挑战。
硬币都有正反面的,有两句话正好来表达这个难度。“既然海归博士这个结果是人人都羡慕的,那么其过程就不会容易”“用英语去完成一个博士的整个科研过程,难度可想而知”。
海外博士的申请难度
现在就业形势越来越难,国际形势大不如前,信息流通更加顺畅,导致申请人数增多,但是接受的导师减少。申请相比较以前,难度确实增大了不少,但是只要语言能力还可以、科研接触过、下定决心、早点准备,机会还是很大的。而这些因素基本上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而不是拍拍马屁,走关系啊、抱大腿啊这些更复杂,更不可控的因素。
好了,这些是比较显而易见的好坏优劣,不厌其烦老生常谈的目的有两个。一来呢,重要的事情要多多重复和强调,二来各种小道消息提到的问题,如果不是上面提到的,都是小概率事件。
接下来,把视野扩展出去,拉长时间线,再进一步把问题讨论地更加深入一点,来聊聊关于国内博士和出国读博的一点差别,或者说出国读博的好处吧,希望能给你更打开一点点视野。
一、被需要还是被选择
先讲最重要的,也是大部分同学读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就业,为了将来能有更好的职业发展。除了博士这个文凭是走得更远的通行证以外。国内博士最大的优势,是导师如果人脉广,和同学关系好,能在找工作上使点劲;国外读博最大的优势,是发了高分文章,技能在手,在求职的市场上获得明显的优势。
两种优势,两种打算,哪个更加可靠,哪个性价比更高,确实也不容易说清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数也是再增加。比如,导师帮忙找工作,可能也只能联系他的朋友,在一个不怎么样的地方小医院里,这样的工作,同学自己好好找,也不是找不到。比如,在国外因为各种因素,也没发什么文章就回国了,拿着个海归博士文凭找工作也没有这么容易等等等等。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差别,就是个人的发展。一个是要抱大腿,要取决于导师对我的认可、王主任开不开心,张领导满不满意;另一个是技能在身,更多的靠自己。虽然,人在屋檐下,人情永远不可能完全没有,但是自己有真正的能力和价值,就有博弈的本钱,腰杆挺得直。
一句话总结就是:一个是被需要,一个是被选择。哪种人生更硬气、更健康、更有真正的安全感呢?
而且这种观念会慢慢浸润到内心,变成一个人生信条。很多事,我们到中年以后都会发现和领悟到。人生其实只有三个字:靠自己!即使有关系,即使是关系户,也要有自己的安身之法。这才是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二、放开视野
人生是旷野,而未必是一条一眼望到头的轨道。当然在我们认知有限,每天被日常事物推着前进,跟随人潮的时候,视野一定是局限的。尤其是我们研二研三的时候,和书本打了近二十年的交道,脑子里基本上就是高校里的一切,怎么完成考核,怎么去申博,怎么去晋升,再之后怎么去国自然,拿到副高等等等等。
其实,世界很大,读博的,选择也很多。我们如果跳出来,会发现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搞音乐搞商业都可以。
这些例子太远了,那么说近一点。
比如:去医药公司发展,海归博士就很有竞争力,会被公司当人才来好好培养,不出几年可以跻身中层;虽然也面临着未来的不确定性,不像医生有一条晋升的路径,但是把握当下,拿到实实在在的,在现在的环境下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比如: 出去读博的同学,有些出去之后,就在当地想办法留下来,学学语言,考当地的执业资格证。也有学皮肤的同学,在海外开个美容院,有学中医的同学,在海外搞搞针灸,也是做得有声有色。
一句话,视野打开了,不是说,之前读博的时间成本白花了,而是选择的视野大了。即使大概率还会是在高校的体系里,但是因为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所以心态更好了,在遇到不公正对待,或者说干得很不开心,又看不到前途的情况下,有了冲出去的底气,有了拒绝的勇气。
三、成功人生,谁来定义
有一个工作了两年的同学,说他理想中较为满意的生活,就是工作顺利,收入还可以外,除此之外,能有自己的时间、能和自己的爱人一起过生活、再好一点还能有点自己的业余爱好。这样的人生比多赚一点点钱更加重要,其实也更幸福。哎,听了以后,不能认同得更多。什么才是“成功的人生”,到底谁来定义呢?是社会评价重要,还是自我评价重要呢?
出去读博,看看别人是怎么活的,吸收灵感,成为自己的养料,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成功的人生,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种多样。但是呢,人有攀比心、在这个“局”里竞争,都是“看的破也忍不过”的。
四、再聊聊,关于“卷”
面对现在越来越卷的社会,有四种可以面对的方式:
首先,天生“卷王”,一路985本硕博上去,最后留一个top级的医院,跟着院士,大牛,闯出一片天地。这些人,智商高、体力强、每天睡4-5个小时也不怕,这样的人把别人都卷死,是一种“卷”的方式。
第二种,不参与,彻底“躺平”,不去争,有些家庭条件很好的同学确实有些这样性格的,比如进一个辅助科室,行政科室,或者地县级市的小医院(甚至是社区医院),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把医生的工作就当成一份普通的工作来对待。但是真正要做到“不卷”,做个现代的庄子,也是很难的。
第三种,在“卷”和“躺”之间找平衡,比如进个差不多的医院,差不多的科室,工作出8分力,留2分给生活,该努力的时候努力,该放松的时候放松,必要的项目、仪式,也都不要少。
最后一种,在一个“蓝海”里卷,这样回报才会很高,但是这种卷,不像第一种一样,要拼智商、睡4-5个小时的拼体力,而是拼眼光。而出国读博,对于医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暂时来看,还算得上抓住“蓝海”尾巴的选择。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