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慧:“痛苦是有进化意义的”
个人简介
乔慧,中共党员,文学院2022级文学与影视艺术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王倩教授。
读博以来共发表12篇 论文,主持和参与4项课题。 2022年9月,获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历史与理论学术创新论坛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23年4月,获校“星翔计划学术科研领军人物”荣誉称号;2024年1月,获“湘观影”影评征文大赛优秀奖;2024年4月,获校第九届博士研究生“学术十杰”荣誉称号;2024年11月,获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2024年11月,获国家奖学金。
心得感悟
“痛苦是有进化意义的”,这一观点曾在我心中悄然无波,因为我始终秉持“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的洒脱。然而,直到一次意外——读博两年多,卧床养伤一年余,其间的成长让我对这一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 顺意时轻车快马、一日千里,困顿时停滞不前、倍感焦灼。我感激 导师的鼓励与安抚,也感谢自己的豁达与坚强,逐渐平和心态,找到了 缓写多读、休养生息的应对之道。我方才明白逆境使人更快成长,这次经历带给我未来面对、克服种种困难的勇气。
而立之后,逆流而上重赴学海,硕博以来每一天都充实且富有意义,每一个阶段的挑战都心无所憾。我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与科研经验,文献广博如海,问题导向的阅读策略至关重要,以问题为指引,阅读文献中的相关内容,才能确保思维聚焦,不至于在书海中四处漂流而迷航。
论文写作易畏难,要学会建立自我鼓励的机制,比如计算一个专注时间段的字数进展,每晚复盘比前一日增加的字数。这些看似简单的举措,实则成为了我宝贵的“多巴胺源泉”,激励我继续前行。借此分享也以此自励,我也将更坚定地迎接人生的多种可能性,莫愁千里路,自有到来风。
王璇:心向往之,行必能至
个人简介
王璇,地理与环境学院2022级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王成新教授。
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和SSCI一区期刊发表论文2篇,在CSSCI期刊《地理科学》发表论文1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等课题。获国家奖学金、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等荣誉。
心得感悟
学术研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初始阶段,我们可能会因为繁重的任务和高标准的要求而感到无所适从。然而,潜心的钻研和不懈的努力是我们破解难题、跨越障碍的关键,通过一次次克服困难,一遍遍磨砺自我,我们逐渐适应学术研究特有的学习方式、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更加从容不迫、专业精湛。
科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便是从容应对失败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结果与预期相悖、论文拒稿等挫折。面对这些困境,我们更应振作精神,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培养从失败中汲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不断精进研究,最终达到理想的结果。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每个人的学习生活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论是读研还是工作,希望大家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走出自己的风采!
封洪敏:“咬定青山不放松”
个人简介
封洪敏,中共党员,心理学院2021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司继伟教授。
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SCI的TOP期刊Child Development发表文章1篇,参与发表SSCI、CSSCI文章多篇,如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Cognitive processing 和心理行为与研究期刊,参与省部级课题4项。
心得感悟
学术研究是一场前路漫漫的征途。前进路上,我们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学术研究初期,我们需要不断接触、学习新的研究方法,为自己的研究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大量阅读文献,积极学习前沿知识,进行学术交流,不断深耕,形成属于自己的研究体系;最后,我们要身体力行地去实践, 尽最大的努力,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随时做好失败的准备,因为每次失败都会带来丰富的经验,这将是我们前进之路上极为宝贵的一笔财富。
关于未来,有句话想送给大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陈小龙: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个人简介
陈小龙,中共党员,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李俊青教授。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8篇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及共同一作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on, Expert System with Applications, Swarm and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等SCI期刊发表B级学术论文4篇,D级学术论文1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华为杯”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等荣誉。
心得感悟
科研和学习都是一场考验毅力与智慧的持久战役,无论是深耕某一研究课题,还是力图在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都要求我们不断精进自我,累积深厚的学术经验。这种能力的铸就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通过广泛阅读文献来拓宽学术视野,挖掘创新点。同时,也要求我们善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学习效率,比如利用ChatGPT帮助我们快速了解某一领域知识,通过DeepL和Grammarly完善论文表达,借助EndNote进行文献梳理等。
面对挫折,如稿件被拒,我们不要泄气,应视之为成长的契机,而后分析问题所在,并集中精力逐一攻克。只要我们始终坚守正确的方向,以“日拱一卒无有尽”的毅力,矢志不渝、持之以恒地朝着目标迈进,终将迎来“功不唐捐终入海”的辉煌成就。
孙玉洲:热爱探路,严谨求实
个人简介
孙玉洲,中共预备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部2023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于史家亮教授。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2024年1月,在《支部生活》发表《新时代文化数字化的建设路径》;2024年9月,在《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2023年12月,获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全国研究生“青马学术论坛”优秀奖;2024年4月,获第六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三等奖;2024年8月,获第八届“高校青年·思想论坛”一等奖;2024年10月,获第九届“立马万言”全国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奖。作为项目主持人,获第一届山东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大赛校级三等奖。
心得感悟
在学习与科研过程中,我始终坚守着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我深信,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是科研大厦的基石,通过系统研读经典文献、认真学习专业课程,我深入理解了课程的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从而成功构建起了稳固的学术基础。躬身科研,及时关注学术热点必不可少,通过密切关注最新动态,我们能够及时捕捉当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找到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与生活中,我勤于思考,勇于探索,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科研思维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导师史家亮的悉心指导与耐心解答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未来,我将继续秉持着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不懈探索,不断前行。
陶佳宁:“输入+输出”,保持强大自驱力
个人简介
陶佳宁,中共党员,数学与统计学院2023级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杨泽忠教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 曾任校团委学生兼职副书记,现担任校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曾获山东师范大学第28届“十佳团员”、校优秀共青团员、校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称号; 获“华为杯”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建行杯”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省级银奖、第十四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级铜奖、山东省职前数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省级三等奖等奖项;以第一作者(导师二作)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3篇、以第二作者发表论文1篇。入选山东省2024-2025年度“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
心得感悟
不同的学习阶段,对专业知识积累、学术探索以及论文写作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 做好时间规划,设立阶段性目标。在学习科研生活中,只有不断的输入才能有优质的产出,我们要做到主动“吸纳”知识,养成勤记笔记的好习惯。 学习和科研不是“闭门造车”,我们要学会查找、整合资源;同时勤于实践,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此外,我们还要注重与导师、任课老师、师兄师姐以及同学之间的沟通,善于总结经验与教训。
面对繁多的任务时,我们要做到不焦虑、不拖延、高效率,学会权衡事情的重要程度,协调好自己的时间。总之,我们要保持强大的自驱力以及稳定的情绪,专注、高效地完成每一件事情,把每一步走踏实。
王泽峰:创新与合作是制胜法宝
个人简介
王泽峰,教育学部2022级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吉标教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一等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优秀共青团员、教育学部优秀研究生干部等荣誉。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北大核心期刊论文1篇,以独立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1篇,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参与省部级课题4项,参编专著1部。
心得感悟
学术科研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从最初的想法萌生,到框架设计、论文撰写,再到最终成果发表,每一环节都需要我们严谨求真、全情投入。在这个过程中,创新精神不可或缺,还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敢于突破常规,转变思维方式。同时,学术成果的诞生离不开团队合作,要积极与导师、同学沟通交流,分享彼此的想法与见解,在团队的智慧碰撞中产生新的灵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术科研的道路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探索,更是对未知领域的挑战和对自身能力的不断磨砺,我们要认准前进的方向,勇于尝试,坚定前行!
阴馨怡: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个人简介
阴馨怡,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苏树朋老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曾担任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会学习部部长、助管及心理助管等多项职务,曾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一等奖学金、校级优秀研究生、校级优秀研究生干部等荣誉。分别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和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以第一作者和导师一作、学生二作的身份发表SCI一区TOP刊论文两篇,影响因子共计13.7。
心得感悟
在学习方面,我会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明确每天的任务和目标;同时进行分块学习将知识点细化,逐步掌握;最后定期总结学习成果,保持记忆的连贯性,确保自己能够不断进步。在科研方面,我认为科研重在“精”而非“多”。“做好系统性规划”和“保证有效数据的输出”是我科研中的“两大法宝”,一方面能帮助我明确研究目标,合理分配时间和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充分的文献调研、严谨的理论分析、精细的实验设计和严格的实验操作,尽力使每一项研究都有价值且具有可重复性。此外,苏老师总是给予我耐心指导,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栽培。
在学术与科研的道路上,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吸收知识,以严谨的态度提炼精华。扎实的基础是通往成功的基石,不懈的坚持终会带领我们在未来的探索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