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丨在学博士研究生超万,如何提高博士教育质量澎湃评论澎湃新闻

近日,教育部召开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据介绍,过去一年,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成效明显。目前,布局了3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据悉,我国高校目前有博士研究生61.2万人,成为高校科研的生力军。

2020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超前布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近年来,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我国博士生招生规模首次超过10万,为10.52万人;到2022年,我国博士生招生13.90万人,三年间扩招32%。

如何在扩大博士生招生规模的同时,保障博士培养质量,避免发展博士教育刺激学历高消费,是我国下一步发展博士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

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应届博士毕业生达到7.52万人;根据跟踪的就业数据,到2023年8月底,40%不到的博士毕业生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就业,超过20%的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

这表明,发展博士教育,必须坚持“分类原则”,即要把博士分为学术型博士和专业型博士,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模式,不能都按学术型博士培养。这一方面需要社会转变对博士研究生的看法;另一方面,要求高校要根据博士教育的不同类型,加强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探索不同的博士教育评价体系。

对于博士教育,我国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所有博士都是学术人才,博士毕业后要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对于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工作,还有人认为是人才浪费。这是对博士教育的错误理解。事实上,从本科教育到博士研究生教育,都包含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两种类型的教育,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也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

其中,学术硕士、学术博士是普通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则是职业教育,后者旨在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但由于社会存在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不少专业硕士点、专业博士点,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含糊其辞,有的甚至就参照学术硕士、学术博士进行教育,这导致研究生教育结构和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本来应该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博士,按学术型人才培养,导致培养错位与就业错位。

去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要求大幅度提高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这一方向是正确的,推进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关键在于要建立与之匹配的博导队伍、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评价体系。

当前,一名导师既带学术型博士,又带应用型博士,怎么做到根据不同的培养定位,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

总体看来,不少高校对授予博士学位的要求都差不多,包括在读期间发表多少数量、档次的论文,才能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博士学位论文要通过盲审等等。博士生于是成为高校撰写、发表论文的主力军。然而,这不但带来博士培养的“唯论文”问题,也让应用型博士培养和学术型博士培养大同小异。

培养应用型博士,不应该追求发表论文,而应该重视解决实际技术难题,攻克“卡脖子”技术难关。按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导致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人才培养都“理科化”,不重视应用、实践,而强调发表论文,这种错位要求,也令不少博士生论文负担沉重,且对未来发展感到迷茫。

在博士招生规模每年超过10万、在学博士规模超过60万的博士教育新时期,必须形成不同类型博士的明确培养定位。要破除“高学历人才=学术人才”的迷思,强化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职业实践性,建设“理论+实践”双导师队伍,推进产教融合,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THE END
0.培养方案博士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尽快制定培养要求和进度计划。 3. 资格考试 所有类型的博士研究生(包括直博生、普博生和硕博连读生)必须通过“博士生资格考试”。资格考试应该在入学后三年内完成。资格考试内容:每个博士生提交1份6000-10000字的项目研究立项报告并进行答辩,成绩为百分制。 jvzquC41nklf0}xkpinvc7jfw0io1{hr{1kus~1r{lb0qyo
1.分类培养特色定位研究生教育,走向结构调整与质量提升满足多类型人才培养需求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关于下达2023年度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显示,全国133所高校今年共新增8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9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这些新增的学位点主要是专业硕士学位点,主要是为了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jvzquC41pg}t0pry0et04976/3604;4eqpzfp}d59887;;;0jvs
2.德国工程博士培养的类型、特色与挑战德国工程博士诞生于19世纪末,伴随工业革命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级工程人才,推动了德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使高等工程教育从传统大学体系中脱离出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路径。在统一的质量标准下,德国工程博士培养有传统型、结构型、产业型、快速直升型以及应用科学大学博士等多种类型,充分面向实践和应用,以项目为牵引,体现出高度jvzquC41eep/rtz0gf{/ew4Ctvodnn4kphu@cri?5:818@938
3.董秀华:博士生培养制度变革国际新趋势近年来,国际社会在博士生培养制度层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本文通过梳理并分析美、英、德、日等国博士生教育相关情况,总结归纳世界多个国家博士生培养制度的实践探索与成功经验,可以发现主要呈现以下四大趋势。 一、博士学位类型进一步丰富细分 现代博士学位制度最早由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创设于柏林大学,后被耶鲁大学引入北美生根jvzquC41ehj/z~xv0gjv0ls1kplp1:54:1?6;:3jvo
4.博士培养方案全日制攻读本专业博士学位的学制为3年(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8年),分为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三大环节。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环节实行学分制。 博士生在其导师(组)的指导下,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具体制订其本人的《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原则上必须在第1个学年内完成,进行科学研究jvzquC41pksj0lze0gjv0ls154>21unuvo4ivv
5.用分类指导,分类培养与分类评价来提高专业博士含金量专业博士分类发展分类评价评价改革我国提出要在国家层面提升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占比,探索建立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分类发展,融通创新机制,完善评价体系.当前,社会对专业博士还存在偏见与歧视,专业博士培养单位还存在照搬学术博士模式进行培养的现实问题.要提高专业博士培养质量必须突破三大难点:建立高水平的专业博士导师队伍;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ujpzrp~l42852?528
6.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生学习年限为3至6年,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不少于4年,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5至6年。 三、研究方向: 1.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 2.教育哲学 3.教师教育研究 4.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 我校博士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14学分(不包括第二外语)。具体要求为: jvzq<84yyy4k{g0uftv0niw0et0kwkq1364:862:74i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