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名校博士校内溺亡后续,姐姐含泪发声:但凡有个护栏,悲剧就不会发生!
很多人习惯了用“成年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来审视一切。
一个27岁的人,还是个博士,走路滑倒掉进湖里,怪谁?怪自己不小心呗。
这种论调,听起来无比正确,无比“理性”。
可我每次听到这种话,心里总有一股说不出的别扭。
因为冰冷的“责任划分”,永远无法抚平一个家庭温热的伤痛。
看到华中农大这位冯同学的新闻时,我的心真的沉了一下。
27岁。
在读博士。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
这些标签拼凑起来,是一个家庭倾注了二十多年心血,即将迎来收获的希望。
这个希望,在11月7日那天,被一个冰冷的湖水彻底吞噬了。
警方的通报很简短,也很清晰:排除刑事案件可能,确认溺亡。
冰冷的文字背后,是一个家庭天崩地裂的哀嚎。
真正让人心碎的,是逝者姐姐在网上发布的那段泣血的文字。
弟弟是意外失足不慎落水,最终丢了性命。
事发所在水域并未安设任何护栏,甚至连起码的警示标语都没有。
读到这里,我仿佛能看到一个姐姐在深夜里,一边流泪一边敲下这些字。
每一个字,都是对弟弟的思念,也是对一个致命疏忽的无声控诉。
悲剧的轮廓渐渐清晰了。
那几天,武汉一直在下雨。
湖边的水泥斜坡,想必是异常湿滑的。
一个年轻人,或许是在湖边思考学术问题,或许只是在散步放松。
脚下一滑,一个踉跄,没有东西可以抓住,没有障碍可以阻挡。
身体就那样直接坠入了深不见底的湖中。
哪怕水性再好,在突如其来的惊慌和冰冷刺骨的湖水中,也很难自救。
最让人心痛的细节,来自家庭的反应。
冯同学的父母,一夜白了头。
白发人送黑发人,人世间最极致的痛苦,莫过于此。
父亲在儿子溺亡的地方大哭,那种撕心裂肺,是未来的希望彻底破灭的声音。
校方的回应也来了,说并非网传的“因为做实验而落水”,已经成立了专班调查。
这个回应很官方,很及时,也很“正确”。
可这种正确,在“父母一夜白头”的悲剧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现在,让我们把视角拉回来,不谈那些空泛的“校园安全”大道理。
就谈谈那个湖,那道护栏。
有人会说,大学校园那么大,水域那么多,难道都要装上护栏吗?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资源和成本的问题。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人心”的问题,是一个有没有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问题。
古代的先贤,其实早就把这个道理说透了。
孟子在与梁惠王论政时,讲过一个非常核心的观点。
《孟子·梁惠王上》里有句话:“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看到活着的牛羊,就不忍心看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嚎的声音,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要离厨房远一点。
深层的含义,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共情能力,是一种“不忍之心”。
一个管理者,一个机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要有这种“不忍之心”。
看到一片没有护栏的深湖,就应该能联想到有人失足滑落的风险,从而产生一种“不忍心”看到这种悲剧发生的念头。
有了这份“不忍之心”,才会主动去勘察,去评估,去安装那道或许在平时看起来“多余”的护栏。
这道护栏,防的不是万无一失的日常,防的恰恰就是那个万一。
对于管理者而言,这只是一个万分之一的概率;可对于冯同学和他的家庭而言,这个万一,就是百分之百的毁灭。
没有这道护栏,就是一种“不忍之心”的缺失。
意味着在日常管理中,人的生命安全这个选项,排在了美观、成本、或者“没出事就没问题”的侥幸心理之后。
这才是整个事件里,最让人感到悲哀和无力的地方。
一个即将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年轻学者,不是倒在科研的难题下,而是倒在一道本该存在的护栏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