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
第一部分 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按照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工作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主责主业,充分发挥公益职能,广泛汇聚社会力量,大力支持科技人才成长、公益科普事业、科技创新创造和国际科技交流,动员和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大局贡献度进一步增强。
一、坚持党建引领
基金会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强化学习教育,以党建学习促进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基金会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协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中国科协相关文件及民政部关于社会组织的管理要求,积极参加中国科协、中国科技馆、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相关党支部组织的各项党纪学习教育主题活动,通过学习原文、观看视频、案例剖析、集中研讨、实地参观等方式,结合自身实际对照检查,切实增强社会动员、资金募集、多方协同、风险防控的能力。
二、加大资金募集
基金会坚持把提升募资能力作为发展基石。广泛链接社会资源,积极拓宽募资渠道,争取募集更多公益资金。
2024年签订捐赠协议总额5836万元,其中:延续项目2107万元,新项目3729万元;2024年实际到款3436万元,其中:延续项目到款2107万元,新签项目并到款1329万元。
其中:新奥公益慈善基金会分5年捐赠人民币1500万元用于支持“求是杰出青年奖”的评审表彰奖励(与宋书记进行了沟通,进一步深化求是奖改革,探索将新奥集团1500万元用于支持青托工程);
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捐赠人民币1200万元用于支持第十一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
鲁南制药集团分5年捐赠1000万元(500万元现金、500万元实物)用于支持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和青年科技人才成长;
格方乐融科技馆管理有限公司分5年捐赠500万元用于支持中小科技馆建设;
临县华烨选媒有限公司捐赠486.32万元用于贫困山区科普教育事业;
中海油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公益基金会捐赠450万元用于支持内蒙古卓资县开展中国海油“中小科技馆共建行动”项目;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捐赠200万元现金用于支持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专项基金;
中石化公司捐赠157万元用于支持“乡村振兴”项目在酉阳县科技馆建设科普书屋;
易科路通轨道设备有限公司捐赠198.65万元座椅用于支持京剧文化及相关科普事业发展;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捐赠100万元用于支持中国科普事业发展;
兆易创新科技集团捐赠人民币35万元用于支持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捐赠12.51万元用于支持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等相关公益项目;
深圳大疆创新科技公司捐赠6.24万元用于支持全国机器人大赛;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捐赠10万码洋科普图书用于支持河南省济源一中育田数理探索馆科普事业发展。
三、突出人才支持
基金会紧密围绕中国科协党组中心工作,将科技人才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多措并举筹集社会资金。依托“青托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开展人才项目,为“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和“高层次人才国情考察活动”提供公益支持,广泛调动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活力,着重完成社会资金募集任务。
(一)青托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
根据中国科协工作部署,基金会负责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管理。为专项计划的组织吸纳、学术兼职、学术资助等各项工作提供支持,进一步加强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训练,吸引更多青年人投身科技工作,为科技强国、民族复兴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提供公益支撑。2024年鲁南制药集团分5年捐赠1000万元,用于支持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和青年科技人才成长。
(二)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基金会公益支持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向大赛遴选出来的获奖学生和老师发放补助金。为推动中国大学生机器人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推进高校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参与机器人技术研发,提升创新创业和创新实践能力,弘扬拼搏进取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卓越工程人才贡献力量。
(三)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
基金会公益支持“第十四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和“嗨美科学”,通过创意作品展示和合作交流,鼓励广大青少年探索科学世界、体验媒介技术、展示实践成果,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科学与艺术融合的能力,为广大青少年提供科学影像领域学习、应用、探究和实践的平台。
四、巩固公益科普
基金会大力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推动科学技术和科学家精神的普及推广工作。通过捐赠资助、赛事活动、支持科普设施建设等手段,以农村中学科技馆、育田数理探索馆、中小科技馆共建行动、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专项基金等项目作为核心科普工作,持续面向科技馆行业和全国青少年、社会公众开展公益科普活动。截至2024年12月,基金会本年投入科普经费达1776.03万元。
(一)农村中学科技馆
项目聚焦“一提升,两促进”目标(即提升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促进城乡科普一体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重点面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国家乡村振兴地区,利用农村中学现有场地,通过科普展品、数字和多媒体科普资源、科技社团活动及科学教师培训等服务农村中学师生。
截至2024年12月,该项目财政资金投入超过1.75亿元,募集社会资金3100万元;累计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1222所,其中财政资金建设867座,社会捐赠资金建设143座,地方配套共建212座,全年服务公众126.6万人次;累计服务公众1591.6万人次。
(二)中国企业公益科普联合倡议
1.中小科技馆共建行动
2024年中国海油集团捐赠450万元,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开展中国海油“中小科技馆共建行动”项目。项目依托中国海油公益基金会专项经费、中国科技馆流动科普资源库、地方政府场地协调,共建卓资县科技馆,基金会向其捐赠价值80万元的场馆智能化服务与运营系统一套(包括6台机器人),用于场馆观众流量监测和展厅导览服务。项目以“创新启迪梦想,科技探索未来”为主题,展览面积1500㎡,互动展品91件,由5个常设展厅、1个特色展厅及展教活动室、多功能活动厅等展览配套设施组成。
截至2024年12月,卓资县科技馆已完成场馆内容建设,进入验收和试运行阶段。海南五指山市科技馆全年服务公众18108人次,累计接待公众31147人次;甘肃合作市科技馆全年服务公众4200余人次。
2.育田数理探索馆
2024年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捐赠100万元支持建设的“育田数理探索馆”地理馆在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举行揭牌仪式。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向基金会捐赠10万码洋科普图书,用于支持济源一中校科技馆。
(三)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
基金会公益支持“第十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累计年度支持资金1349.12万元。赛事以“智能·安全·环保”为主题,设立创意作品和科普实验两大项目,分设32个赛区及香港、澳门选拔赛,共吸引5.3万支队伍、约12万名学生参与,覆盖4900多所学校。评选出特等奖16项、一等奖48项,表彰优秀指导教师509名。
(四)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专项基金
基金会设立公促专项基金,主要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策划“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公益行动”项目。结合农村生产生活、教育发展、社会建设开展“送农业科技服务”“名医进基层送健康服务”“送科技教育服务”“科技教育(信息素养)”4项系列活动,累计在中西部10省24县投入公益资金790余万元,培育本土人才4万余名,累计受益12万人次。本年公益支持资金225.93万元。
(五)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联合体
在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联合体正式成立,基金会等66家单位成为首批成员。以联合体为平台,与各成员单位开展交流合作,深入挖掘科学家精神内涵和历史价值,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家的良好氛围。11月21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科技传播中心、重庆市科协、基金会共同承办的“共和国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重庆巡展在重庆科技馆开展。
(六)科技志愿服务行动
由农村中学科技馆师生组成“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科技志愿者总队”联合中国科技馆、北京世纪慈善基金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中学、西柏坡希望小学、北冶中学、河渠希望小学等学校开展“学雷锋精神做志愿先锋”2024年科技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围绕科技志愿和科学实践主题开展2场科学家精神宣讲和多场“走进农村中学科技馆”大学生支教授课,并邀请科技辅导员为学校师生带去科学实验表演和展品辅导,服务师生近千人。
五、探索支持创新
基金会聚焦科研落地和人才培养,整合多方资源,搭建交流平台,扩大社会影响力。通过举办高规格会议、搭建产学研平台和专题项目对接会,推动成果转化向“需求牵引型”转变,深挖企业需求定制成果,提升转化效率,持续支持科技创新。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一)高规格会议
基金会积极促进科技交流,服务海内外科技人才,彰显基金会在国际科技交流中的作用。先后联合有关单位共同主办“2024绿色低碳创新大会”“2024年海智论坛暨2024中国海归创业联合体年会”和“2024AIC股权投资研讨会”,公益支持“2024年邀请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青年科技人员参加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交流项目”和“2024年高层次人才国情考察活动(海南)”。
(二)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
基金会会同有关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产业园区、投融资机构等政产学研金服用各领域创新主体发起成立“青年科学家产学研创新联合体”,秉持“前端公益,中端协同,后端市场”的运行理念,致力于全方位推进业务融通、能力融通、资本融通、认知融通和生态融通。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联合体筹备工作迅速推进,已吸纳包括上市公司、投资机构、科研院所在内的近200家单位明确表达加入意向,展现出各界对产学研创新合作的高度热情与积极支持。
(三)专题项目对接会
基金会持续开展专题活动,整合市场资源,聚焦各专业领域合作,探索产学研对接长效机制。已举办“青年科学家创新联合体座谈会”“决胜机器人—科学家与企业家深度对接会”。通过定期组织主题活动,既加深青年科学家与企业间的了解,又精准匹配合作伙伴。
六、加强自身建设
基金会将内部建设作为工作的中心环节,构建坚实而高效的内部环境,增强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不断地优化管理结构,提高运作效率,确保各项决策和执行过程的公正透明,提升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实现其公益目标和社会责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一)顺利完成工作交接。在科技馆的大力协助下,顺利完成基金会工作交接,完成工作档案、资产、印章、等交接工作。
(二)加强基金会法人治理。先后召开五次理事会议,完成理事长、秘书处更替工作,选举宋军同志担任理事会理事长,增补秦德继为副理事长、毛大庆为理事,选举周大亚同志为监事长。熊群力同志因工作变动卸任基金会理事长职务,由宋军同志接任。增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秦德继为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理事,优客工场(北京)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毛大庆为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周大亚为第一届监事会监事。
(三)制度管理
修订并完善机构治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保障管理五个方面的关键制度,做到科学合理、高效有序。基金会募资支出均按照财务管理制度办理。聘请法律顾问,审议每一项合同。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
(四)规范运作
完成公募基金会全面梳理排查转移涉诈资金的有关工作,未发现涉诈资金流入基金会;完成全国学会审计检查组现场审计工作。
(五)加强秘书处自身建设。基金会将内部建设作为工作的中心环节,构建坚实而高效的内部环境,增强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新提名增补1名副秘书长,新招聘3名工作人员,目前秘书处有专职工作人员7人(张伟、靳一楠、冀毅、徐威聪、陈凯琪、吴瑛楠、田壮)、实习生1人(朱洺媛)。加强办公环境建设。基金会秘书处办公地址搬迁到中国科技会堂B202/203/213/305,新购置了办公家具和设备,面貌焕然一新。
第二部分 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科技大会的有关重要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大力开拓社会资源,充分发掘市场主体的利益与中国科协各事业平台在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契合点,为人才培养、科学普及、科创活动和对外交流提供更多支持,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一、以党建工作为统领,加强基金会自身建设
基金会将党建工作作为引领和保障发展的核心力量,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的领导在基金会的各项工作中发挥核心作用。2025年计划成立基金会秘书处党支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培育具有基金会特色的党建品牌活动,提高党员党性修养,强化党员党纪观念,发挥党建示范引领作用。
基金会明确发展目标,通过加强自身建设,确保基金会的运作透明、高效,履行公益职责,助力科技创新。基金会设定清晰工作目标,即2024年平稳过渡,顺利交接;2025、2026年融合创新开拓募资渠道;2027年社会化运行,并在三年内达到年募资额1亿元。按照党组领导指示,加快这一过程,2025年要进行社会化运营探索,完善工作机制,实现募资额目标为1亿元。
2025年要聚焦主责主业,完善内部治理;完善薪酬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内部组织架构,逐步健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增强队伍战斗力、责任感和归属感。
基金会也将建立多方合作机制,设立专业委员会、联合体等体系,加强与政、企、校的合作,提升治理效能。
二、以青年人才托举为主线,助力科技人才梯队建设
基金会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一)支持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基金会紧密围绕中国科协党组中心工作,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筹集社会资金用于支持青托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计划发起“百企千万支持万人青托”行动,通过中国青年创新人才培养合作伙伴计划,创新模式与企业建立更深厚更广泛的合作,增强企业粘性,提高企业参与度,给予企业获得感。
(二)支持大学生科技见习计划。调动社会资源,为相关大学生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提供其他相关经费支持。
(三)举办好求是杰出青年奖。基金会按照党组指示,继续举办好求是杰出青年奖,深化奖励改革,激励创新人才成长。
(四)开展好科技工作者健康“双心”健康行动。探索“医疗+公益”模式,整合医疗资源,多方协同服务科技人才,打造基金会服务科技工作者身心健康的“试验田”。
三、以做大做强公促专项基金为导向,助力科普社会化
基金会持续夯实公益科普事业,挖掘科普资源、培养科技人才、传播科普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一)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专项基金。会同科普部、青少年中心召开2025年度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全体理事会会议,总结前一阶段工作,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传达学习新《科普法》,发布科普大奖,并就专项基金工作进行部署。
(二)中小科技馆项目。持续推动农村中学科技馆品牌建设。与捐资企业共同扩充科普资源,通过科技社团活动助力项目品牌建设;持续实施中小科技馆共建行动,做好中国石化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小科技馆共建行动”项目;同时拓展县级和央企定点帮扶地区的科技馆建设,助力更广域的乡村振兴。
(三)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与捐赠方中国三星和主承办方中国科技馆共同强化大赛在科技人才培养和优秀作品选拔方面的作用;优化宣传策略、重视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大赛社会声誉;凝练依托科技竞赛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有益经验,提高大赛的行业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
四、坚持前端公益、中间协同、后端市场,助力科技产业创新升级
基金会立足宗旨和定位,围绕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开展业务创新工作,利用“公益+科技”路径设置创新型业务,科研、企业和人才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基金会社会公益平台组织优势面向全社会筹集资金。
(一)青年科学家产学研创新联合体。着重搭建涵盖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金融支持和市场拓展五位一体的对接平台,为青年科技人才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促进产业界龙头企业与科学家之间的深度合作。破解企业技术人才难题,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二)助力生命健康专项行动
基金会将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计划启动“助力生命健康专项行动”,聚焦医疗卫生的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支持医院和广大医学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科学普及、智慧医疗等活动,积极探索和利用医疗资源、基金会公益属性、多方协同服务科技人才的新模式。
(三)高规格会议
基金会将搭建高规格交流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帮助科技工作者更深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掌握产业升级需求服务,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及经济建设。同时,拓宽募资渠道,为公益项目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五、以港澳合作交流为突破口,支持对外交流合作
与暨南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支持中国科协港澳工作,参与组织开展中美、中瑞科技交流工作。2025年将支持一系列相关国际科技组织建设。如中国海归创业联合体的“海智计划”、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的“三国30人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世界公共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会等相关全国性学会的国际活动。
六、以设立科学文化专项基金为抓手,支持思想政治引领工作
七、加强党建引领,强化自身建设
(一)完善法人治理,增选理事、监事;
(二)加强制度建设:公开募资、项目管理等
(三)加强秘书处建设:
设立三个部门,综合部、科技人才部、科学文化部;
加强队伍建设,招聘高素质人才,年底15人左右;
公开招聘制度/薪酬制度…
法律顾问/财务顾问/信息公开/合同管理/政府采购…
2025年基金会将继续遵循理事会的指导方针和工作部署,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争取更多社会支持,拓宽募资渠道,融通科协资源,推动业务创新,积极履行慈善公益职责,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