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绝对是一件「水大鱼大」的事情。一边是值得追逐的博士学位;另一面则是方方面面的压力,比如「贫穷」。
而不少人的博士生涯始于 25 岁,这不仅意味着他们完成学业时的年龄大概是 29 岁,同时还意味着,当大部分同龄人早已经进入职场赚钱养家、甚至年入百万几十万的时候,博士们可能还需要靠家里人的接济来完成自己的学业。
知乎网友的匿名回答,现实就是这样辛酸
博士们不仅关注学术,助学金政策的一点风吹草动也会让他们十分敏感。就如一位网友曾经在 2017 年博士助学金上涨之后所说:「心酸的不是只涨了250,而是心酸都这把年纪了还因为区区250变得敏感。」
知乎关于某国内985大学博士「涨工资」的讨论,已有将近200条回答
比马里亚纳海沟还大的,是博士们的工资差距
这是前不久华南理工大学例行发布的博士生资助通知。这意味着,只要在华南理工大学读博,一年最低也能拿到 58200 元,平摊到每个月将近 5000元。
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多所C9高校。
差距不仅体现在学校之间,更体现在文理科之间。
与当前的就业市场的薪资待遇如出一辙,文科博士在助学金方面也与理工科博士有一定差距。
所以要论最穷,最受伤的可能还是文科博士们。
以南京大学为例,文科与理工农医科博士生的国家助学金与学校助学金均相同,但在导师助研费方面,理工农医科博士的最低助研费可以比基础文科博士高出 900 块。对于一个省吃俭用的人而言,900 块可能已经可以满足生活中最主要的花销。
从总额来看,理工医科类博士每个月能够拿到的最低补助是 3250 元,基础文科则为 2350。作为 C9 综合类高校,南京大学为博士生发放的补助基本在中等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博士们每月拿到手的助学金中有一部分由学校自筹,这笔钱往往取决于一所学校的财力是否雄厚,因此各校之间可能也存在较大区别。小编在搜集资料时就发现,部分 985 高校规定的学校助学金最低数额仅为500 元,而加上国家提供的 1250 元,就是 1750 元。
1750 元与华南理工大学的 5000 元相比,几乎是 3 倍的差距。
「你有钱不给学生,你拿它干什么用?」
拿最低的奖学金或许还不是最差的情况。2013 年及以前,读博并不需要缴纳学费,而教育部在《2014 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中指出「国家对所有纳入招生计划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均安排生均拨款,所有纳入招生计划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都要缴纳学费,国家和招生单位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三助岗位、绿色通道等制度,建立多元奖助体系,支持博士研究生完成学业,提高博士研究生待遇水平。」
既要学生缴纳学费,还要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待遇,所以学校通过奖学金的方式来实现这一承诺,但按照一些学校的奖学金政策,一部分博士拿到的奖学金并不能完全冲抵学费,要补上这个口子,可能就需要把手伸向自己的助学金,或者「磨刀霍霍向爹娘」。
听上去似乎很惨,事实情况是,国家依旧在努力提升博士的基础待遇,他们能够拿到手的数额相较于 4 年前已经有所微调。
2017 年「两会」之前,李克强总理召开座谈会,主要听取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
「你有钱不给学生,你拿它干什么用?」李克强总理在座谈会上反问道。
挑起话头的是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这次考虑到物价等因素,应该再次提高研究生补助金了。」
于是在那年3月,财政部与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的通知》,全国博士生每年的「国家助学金」都涨了 3000块,平摊到每个月是 250 块。其中地方高校从 12000 元上涨至 15000 元,地方高校从 10000 元涨至 13000 元,科研院所等其他研究生培养机构也依照执行。
*上述金额均为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
再往前追溯至 1985 年,国内博士生每生每月补贴为 76 元(有工作经验加15 元);1991 年提高到 90 元、100 元、110 元三档;1994 年为 190 元、210 、230 元;1996 年为240 、260 和280 元。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 2008 年前后,显然,不足 300 块的收入根本无法维持生活。
2009 年,王小凡、施一公、饶毅等知名科学家就注意到研究生们普遍明显偏低的待遇,并就此致信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还征集到了国内外近 60位教授的签名、支持。因为这件事,博士生的补贴提升到了每月不少于1000 元。
山东大学在2009年对博士助学金进行相应调整
不少博士生拖家带口读研,也有人读博时就背上了房贷......显然,目前博士们能够拿到的助学金依旧很难满足生活需求,但部分学校为博士「涨工资」、用高额补助来吸引生源或许是一个好现象。
至少,他们不用过于担心一把年纪还为生计所困的问题,从而也能全身心投入科研事业。
青塔人才(公众号:cingta-job)提供各大高校科研人才招聘启事,也长期关注人才人事政策、科研工作、青年教师发展等内容,帮助青年学者以更高的视野和更新的思路获得更快成长。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