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真的过剩了美国万理工博士,中国万还缺人!高校毕业生

先明确核心结论:国内博士正加速扩招,企业对博士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且中国博士不是过剩而是短缺,关键在于选对研究方向——工学盯产业、理学看平台,别再扎堆高校内卷。

最近总有人说“博士遍地走”,刷招聘软件看到一堆博士竞争一个岗位,身边也时不时冒出博士朋友。

到底是博士真的变多了,还是好工作太少了?

“博士学位是不是越来越不值钱了?”这个话题,总能轻易点燃社交媒体的焦虑。

随便打开一个求职平台,一个看似普通的岗位下面,乌泱泱挤满了名校博士,这种场面已经不算新闻。身边要是没几个博士朋友,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混学术圈的。

但这很可能是一种“圈子错觉”。你在顶尖学府里觉得博士随处可见,可到了那些二三线城市,博士依然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现实是,博士招生的闸门确实越开越大。2023年,国内博士招生人数达到了17.11万人,比前一年又多招了1.78万人。以上海交大为例,其博士招生计划正从4000人朝着5000人的规模迈进。

可以预见,年新增博士数量很快将冲破20万大关。要知道,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那时全国一年授予的博士学位还不到一百个。即便到了九十年代,年均毕业生也就在三四千人。

数字的狂飙,很容易让人产生“过剩”的联想。

我们不妨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预计到今年,中国的博士学位持有者总数将摸高至130万。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庞大,但别忘了我们有14亿的人口基数。

简单一算,每一千多个人里,才可能有一位博士。如果看应届生比例,情况更为清晰,今年博士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的数量比大约是1:42。从这个角度看,博士依然是金字塔顶端的极少数。

那么和美国比呢?从人口占比来看,美国每一百人中就有一位博士,这个比例确实是我们的近10倍。但这个数据里,其实藏着统计口径的“猫腻”。

美国每年新增的博士总数超过20万,看似惊人,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专业实践类学位,比如法律博士(JD)和医学博士(MD)。仅在2024年,这类专业博士的新增人数就高达12.7万。

如果我们只看真正从事学术研究的博士,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按同学术型口径统计,美国在2024年新增了8.4万名博士。而同一年,中国的新增学术型博士达到了9.72万人,已经实现了约1.3万人的反超。

特别是在关键的理工农医领域,这个趋势更为明显。2022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博士毕业生为4.7万人,而美国是3.6万人。

数据上明明是“稀缺”,为何求职的博士们却普遍感到“拥堵”?问题出在出路上。

高校,曾是博士就业的“应许之地”,如今却变成了一条白热化的独木桥。几乎所有人都盯着这个传统的饭碗,竞争可想而知。

更令人担忧的是远虑。持续下降的人口出生率,预示着未来高校的生源将减少,教职岗位自然也会随之缩减,这是个不可逆的趋势。

眼前的“非升即走”制度,更是悬在无数青年教师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把剑有多锋利?一位在天津某高校任教的博士,手握3篇C刊论文,这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果了,却依然面临被解聘的风险。

这位博士的处境让人唏嘘,他每月的薪水不足5000元,生活拮据。即便一些地区承诺了高额的人才补贴,比如80万的房补,也可能设定了长达20年的兑现期,远水难解近渴。

当象牙塔的路越走越窄,产业界的大门正在缓缓敞开。

一个非常显著的信号是,企业对博士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甚至到了“抢人”的地步。像中国移动、宁德时代、京东方这样的大型企业,已经开始为更早的届别,比如2026届的博士,设立专门的招聘场次。

企业很清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就必须依靠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而博士正是这支创新大军的核心力量。

这种需求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2024年,中国的研发总投入高达3.6万亿元。这笔巨款的大部分,约2.95万亿,都用在了与市场应用紧密相关的试验发展上。

而企业,正是这场研发投入盛宴的主角,贡献了超过77.7%的经费。以宁德时代为例,其研发团队中,博士数量多达573人。以电动车、锂电、光伏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吸纳博士人才的重要蓄水池。

不过,我们也得看到差距。目前国内工业界对博士的吸纳率还不足15%,而这个数字在美国是三成左右。国内高端产业的岗位供给,还没能完全跟上博士毕业生的增长速度,这是造成就业难的一大根源。

既然最光鲜的路最拥挤,那不如换个赛道,或许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对于很多博士来说,不妨打破“非珠三角、长三角不去”的思维定势。一些非核心都市圈的省属高校,其实是性价比极高的选择。

比如广东的汕尾、揭阳等地,能为引进的博士提供50万到88万不等的一次性安家费,还承诺解决配偶工作和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

再看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高校,像皖西学院这样的学校,直接提供有长期使用权的住房,并且保障年薪在20万左右。这些实实在在的条件,足以让一个家庭安稳立足。

即便是留在珠三角、长三角这样的核心区,也并非只有研究型大学一条路。一些地方的专科院校,对博士同样求贤若渴。广州某专科院校就开出了超20万的到手年薪和一次性补贴,诚意十足。

体制内同样敞开了大门。地方政府的“选调生”项目,为博士们提供了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快速通道,甚至可能直接给予副科级待遇。

就有一位生物学背景的博士生,果断放弃了继续深造的念头,通过选调进入珠三角某地区,拿到了28万的年薪和30万的安家费。

还有一位二本院校毕业的博士,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在湖南某市获得了40万安家费,并成功解决了与家人两地分居的难题。

说到底,博士就业的破局之道,在于认知和选择的重塑。

看完这些,你还觉得博士“烂大街”吗?其实博士不是多了,是很多人没找对方向,把自己困在了“只能进高校、只能留一线城市”的思维里。

2025年的就业市场,缺的从来不是博士,是能放下“高学历滤镜”、选对赛道的博士。

THE END
0.教育部:我国博士研究生超过61万人成为高校科研生力军其中,“双一流”建设成效明显。目前,布局了3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据悉,我国高校目前有博士研究生61.2万人,成为高校科研的生力军。(总台央视记者 高晨源)编辑:邢斯馨 责任编辑:刘亮 返回央视网首页 返回新闻频道 望海热线jvzquC41pg}t0lhvx0ipo872465138641CXUKmjSg7vqQ?57J{€jg9Kc4:13:70ujznn
1.50多万博士生分布“地图”:近8成在省会,部分万亿GDP城市博士点不久前,一则北京市今年的高校毕业生中,硕博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本科生的新闻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人们突然发现,不知不觉间,我国的博士生队伍已然壮大到了如此程度。 事实上,早在2020年的上一轮学位审核授权中,国内就已经有398所高校具备了博士学位授权资格。如果加上军事院校和科研机构,其数量已达到452所左右(未考jvzq<84pgyy/eww0ep5oc}nxg1me1;5452=238y424919:6a74<44>5390y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