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读博后悔四年,不读博后悔一辈子”,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代表着不同人的不同心绪。读博这件事,本身应该是让学生有更高的追求,但随着“学历至上”的情况越发严重,很多人将读博变成了提高就业门槛的手段。
编辑
博士,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高学历”代表,是掌握人类社会最顶端知识的精英。
在大多数人的想象里,博士生活在美丽的象牙塔,受人尊敬,每年都有寒暑假,平日里读读书、做做感兴趣的研究……等毕业了后,就能当大学老师了
其实不然,读博中的大部分人可能都会经历这三点,当然也不乏优秀的人在快乐中轻轻松松博士毕业(我们暂且不论)。在这三种痛苦的加持下,有的人熬过去了最终见得光明,有的人熬不过去最终延毕或者退学,甚至是走上了极端,这样的例子也是比比皆
首先,博士生并非都把科研作为职业选择的第一位。
在传统的观念中,博士是本学科的“看守者”,获得了博士学位却选择非学术职业的毕业生,往往被视为“管道的泄漏”。在《自然》发布的2019年博士生调查报告中,只有56%的受访者将做科研放在了职业选择的第一位。不过,来自中国的博士生受访者在毕业后继续进行学术研究的比例却高达70%。
其次,博士生的就业并不轻松。
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2004年,有2.3万名博士毕业,那一年,博士人数首次在《中国统计年鉴》中作为单独门类统计;2018年,博士毕业人数突破6万名,同年,近10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
读博过程中最怕的就是攀比,“人和人是不能比的,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比人与猪之间的差距还大。”所以,大家要认清自己的实力,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个清晰的认知,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自不量力,不要以小学的水平去让自己完成高中的题目,这种难度可能对你来说是诺奖级别的,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做好就可以了。
读博过程中比较怕的就是漫无目的,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只是混日子,到头来是一无所获,浪费时间。所以读博过程中要给自己制定合理的目标,并尽力去完成。有了目标就要去执行,执行就要付出,如果制定的目标过大最终不能完成会给你一种挫败感,打击你的自信心,所以目标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
读博是自己的事业也就意味着读博是自己的事,不是需要家长或者导师催着你往前走,所以要培养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读博是自己的事业,就要多读论文、多写论文、多发表论文,自己给自己一些压力,之后转化成动力。读博是自己的事业,这关系到你以后的工作、工资或者生存,就需要你尽全力去做好。
在每一年毕业季,国内大量应届博士和博士后进入高校求职市场,加上国外毕业的博士也成批回国,水涨船高,造成了高校求职中的踩踏现象。
困扰博士生的苦恼太多了,有的人考上后才发现自己专业学制竟然是四年甚至6年,恨不得早点毕业甚至立马退学;有的人却苦于常年被拒稿,担心无法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而无法毕业;甚至有的人苦于如何和导师搞好关系;以及有很多博士因为对就业忧心忡忡而丧失学术热情,毕竟无论发表多少篇科研论文,未来的就业单位都有严格的年龄限制。
读博过程中,你可能会经历学术上的瓶颈或者失败,生活上的枯燥无味,整天就是坐冷板凳,心理上的焦虑不安,甚至是失眠、抑郁。而如何减轻或者缓解这些痛苦,可能也是你读博的必修课。
总之,要在学术上量力而行,只要尽力就好;要在生活上调节好与科研的关系,多加一些调味剂,生活和科研双丰收这才是人生赢家;要在心理上给自己一些安慰,与自己和解,承认自己的普通。读博必然经历一些痛苦,但熬过去了,你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