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有大量成语,其通常源自古代经典、历史故事或寓言,结构固定,意义精炼。但有一些成语,因为字面意思过于直白、用词过于现代或结构不像典型的四字格式,常常让人误以为不是成语。
【字面意思极其直白,像大白话的成语】
打退堂鼓
·表面像:原指戏曲中退场时的敲锣打鼓,现为常用口语。
·实际是:成语,比喻做事中途退缩或改变主意。
吃哑巴亏
·表面像:非常形象的俗语。
·实际是:成语,指吃了亏不敢声张或无处申诉。
打开天窗说亮话
·表面像:一句劝人坦白交谈的俗语。
·实际是:成语,比喻毫无隐瞒地公开说出来。
乱七八糟
·表面像:纯粹形容混乱状态的口语。
·实际是:成语,形容混乱不堪,毫无条理。其出处与历史上两次动乱(“乱七”指西汉七国之乱,“八糟”指西晋八王之乱)有关。
喝西北风
·表面像:非常形象的俚语,指没东西吃,挨饿。
·实际是:成语,出自《儒林外史》,指没有东西吃,空着肚子过日子。
加减乘除
·表面像:数学的基本运算符号。
·实际是:成语,比喻事物的消长变化。出自明代王九思的戏曲。
一问三不知
·表面像:形容人什么都不知道的口头禅。
·实际是:成语,指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三个阶段全都不知道。比喻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了解。出自《左传》。
半斤八两
·表面像:直接陈述旧制计量单位(一斤十六两,半斤就是八两)。
·实际是:成语,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
想当然
·表面像:一个常用的动词短语。
·实际是:成语,指凭主观推断,认为事情大概是或应该是这样。出自《后汉书》,与曹操之子曹丕有关。
好好先生
·表面像:口语中形容老好人。
·实际是:成语,指一团和气、不分是非、只求与人无争的人。出自明代冯梦龙的《古今谭概》。
风吹草动
·表面像:对自然景象的直白描述。
·实际是:成语,比喻轻微的变故或动荡。出自《敦煌变文集》。
三长两短
·表面像:形容形状不规则的俗语。
·实际是:成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其出处与棺材的制造(棺材由三块长木板、两块短木板构成)有关。
吃不了兜着走
·表面像:一句十足的俗语警告。
·实际是:成语,比喻惹出了事,或造成了严重后果,无法收拾,必须自己承担。
【用词现代,感觉像新造词的成语】
铁板一块
·表面像:现代比喻,形容团结稳固。
·实际是:成语,比喻结合紧密,不可分化瓦解。
小肚鸡肠
·表面像:现代形容人气量小的说法。
·实际是:成语,比喻器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顾大局。
捅马蜂窝
·表面像:形容惹麻烦的日常比喻。
·实际是:成语,比喻惹祸,触动难惹的人或引起麻烦。
狮子大开口
·表面像:形容要价或索要极高的俗语。
·实际是:成语,比喻在索要钱财或提出条件时,开价很高,胃口很大。
酒店猛狗
·表面像:一个奇怪的短语,像新闻标题。
·实际是:成语,出自《晏子春秋》,比喻可怕的不是酒店而是老板养的猛狗。提醒执政者要亲贤臣远小人,否则贤才不敢来。
蛤蟆夜哭
·表面像:一个荒诞的场景描述。
·实际是:成语,出自《艾子杂说》,比喻毫无根据地诬陷好人。
冷血动物
·表面像:生物学名词,指变温动物。
·实际是:成语,比喻没有感情、缺乏同情心的人。
小鸟依人
·表面像:现代言情小说里的形容词。
·实际是:成语,最早出自《旧唐书》,形容像小鸟那样依傍着人,比喻女子或小孩娇小可爱的样子。
一锤子买卖
·表面像:现代商业俚语。
·实际是:成语,指不考虑以后怎样,只做一次的交易(多用于比喻)。
东道主
·表面像:现代词汇,指主办方。
·实际是:成语,出自《左传》的经典故事“烛之武退秦师”,原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后泛指接待或宴请的主人。
【结构松散,不像四字格的成语】
十八层地狱
·表面像:佛教术语或常用比喻。
·实际是:成语,比喻极其悲惨、痛苦的境地。
杀人不眨眼
·表面像:一个描述性的短句。
·实际是:成语,形容人极其凶残狠毒。
大眼瞪小眼
·表面像:形容尴尬或惊讶场面的口语。
·实际是:成语,形容大家因惊恐或束手无策而互相望着,不说话。
求爷爷告奶奶
·表面像:形容低三下四求人的俗语。
·实际是:成语,比喻到处低三下四地求助。
河水不犯井水
·表面像:“井水不犯河水”的同义说法。
·实际是:成语,比喻各管各的,互不相犯。
悬羊头卖狗肉
·表面像:一句完整的谚语。
·实际是:成语,比喻用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兜售恶劣的货色。常与“挂羊头”混用,但此形式亦为成语。
莫须有
·表面像:三个字的古怪短语。
·实际是:最著名的三字成语之一。出自秦桧之口,意思是“也许有吧”,后来用来指凭空捏造的罪名。
破天荒
·表面像:一个动宾结构的口语词。
·实际是:成语,指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出自唐朝时期荆州地区终于有人考中进士的典故。
五十步笑百步
·表面像:一个完整的句子或谚语。
·实际是:成语,出自《孟子》,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因此嘲笑别人。
东西南北人
·表面像:指来自四面八方的人。
·实际是:成语,出自《礼记》,指居无定所、漂泊四处的人。
【字面涉及动物或食物,看似俚语的成语】
空心汤圆
·表面像:形容没有馅的汤圆,口语中指不实在的东西。
·实际是:成语,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利的行为,或者不能实现的承诺。
赶鸭子上架
·表面像:形容强迫做事的俏皮话。
·实际是:成语,比喻强迫别人去做能力达不到的事情。
驴唇不对马嘴
·表面像:形容答非所问的生动比喻。
·实际是:成语,比喻答非所问或事物两下不相合。
阿猫阿狗
·表面像:随口叫的宠物名字,口语中指不重要的人。
·实际是:成语,比喻那些不成材、没出息或不受重视的人。也泛指任何人。
博士买驴
·表面像:一个滑稽的场景:博士(古代学官)去买驴。
·实际是:成语,出自《颜氏家训》,讽刺写文章长篇大论,却不得要领,抓不住关键。原文是“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弼马温
·表面像:《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官名,像个专有名词。
·实际是:成语,常用来比喻那些被利用、看似给了职位实则没有实权的人。
无肠公子
·表面像:一个武侠小说里的绰号。
·实际是:成语,古人对螃蟹的别称。
鹿鹿鱼鱼
·表面像:像小孩叠词或胡言乱语。
·实际是:成语,形容平庸,无作为。鹿和鱼都是寻常动物,叠用以强调普通。
猫鼠同眠
·表面像:一个违反自然规律的滑稽场景。
·实际是:成语,比喻上级昏聩失职,纵容下属做坏事,也比喻同流合污。
狗颠屁股
·表面像:一个非常口语化、甚至有点粗俗的形容。
·实际是:成语,形容人颠簸奔走、殷勤献媚的丑态。
骊龙颔下珠
·表面像:一个神话故事里的特定物品。
·实际是:成语,简称“骊珠”,比喻珍贵的人或物。出自《庄子》探骊得珠的典故。
如汤沃雪
·表面像:形容做事容易的比喻(用热水浇雪)。
·实际是:成语,出自西汉·枚乘《七发》,比喻事情非常容易解决。
咸鱼翻身
·表面像:现代流行语,形容局势逆转。
·实际是:已被一些词典收录为成语,比喻处于困境的人或事,突然出现转机,恢复生机。
【字面涉及身体部位,看似粗俗或直白的成语】
碰一鼻子灰
·表面像:形容遭到冷遇的生动说法。
·实际是:成语,比喻遭到拒绝或斥责,落得没趣。
横挑鼻子竖挑眼
·表面像:形容百般挑剔的俚语。
·实际是:成语,比喻百般挑剔。
有鼻子有眼
·表面像:形容人长得端正,或形容叙述详细。
·实际是:成语,比喻把虚构的事物说得像真的一样,活灵活现。
皮笑肉不笑
·表面像:对假笑状态的精准白描。
·实际是:成语,形容虚伪地、勉强地装出笑容。
抓耳挠腮
·表面像:描写猴子或人焦急时的动作。
·实际是:成语,形容人焦急、苦恼、忙乱时想不出办法的样子。
评头品足
·表面像:指对他人外貌说三道四。
·实际是:成语,原指无聊的人评论妇女的容貌,现泛指对人对事多方挑剔。
【字面是完整句子或谚语的成语】
鹿死不择音
·表面像:一个关于动物的自然观察陈述。
·实际是:成语,出自《左传》。“音”通“荫”,指庇荫的地方。比喻在急迫的情况下,只求安身,不择处所。也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
滑天下之大稽
·表面像:一个带有夸张语气的现代讽刺句。
·实际是:成语,强调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多带讽刺意味)。
拔了萝卜地皮宽
·表面像:一句农谚。
·实际是:成语,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
一蟹不如一蟹
·表面像:对螃蟹质量的评价。
·实际是:成语,出自宋代俚语,比喻一个不如一个,越来越差。
【字面极其文雅或生僻,以至于不像常用成语的成语】
坠茵落溷
·表面像:古典诗文中描绘落花的优美词汇。
·实际是:成语,出自《南史·范缜传》。茵:垫子;溷:粪坑。花朵飘落,有的落在席垫上,有的落在粪坑里。比喻人的命运高下悬殊,取决于机缘。
白圭之玷
·表面像:《诗经》中的一个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实际是:成语,比喻很好的人或事物上的小瑕疵。
蟪蛄不知春秋
·表面像:《庄子》中的一句哲学比喻。
·实际是:成语,比喻人见识短浅,活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
宋斤鲁削
·表面像:两个古代地名的生硬组合。
·实际是:成语,斤:斧子;削:曲刀。指代古代宋国生产的优质斧头和鲁国生产的精良曲刀。后泛指精良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