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简单汇总六件本年度较为著名的事件,并且整理事件后期的处理结果。
翟天临事件
2月8日,翟天临因在直播中被问及知网时,回答到“知网是什么?”引起网友们重点关注到他的北大博士头衔,随后翟天临的论文作品被披露,其中含有大段抄袭语句。
华中师范大学长江青年学者邓大才
事件后续处理结果:(华大在线讯)学校通报了对邓大才同志“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学术不端的调查和处理结果,决定给予其行政警告处分,终止其相关项目的申报。邓大才本人回应,为一稿多发之事,在2005年他曾向学校社科处做过书面汇报,当时社科处做过专门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向教育部社科司做了汇报。他对于过去不清楚学术规范做出的行为表示歉意。
复旦大学医学院女博士李敏事件
7月,一条微博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微博中内容被媒体和网友深扒后导致了后面“女博士劈腿四位男博士”的热门话题。并且此事件另一个焦点在于:其中一位向李敏送出了5篇《SCI》外加一篇《nature》子刊。
高庆蕾被曝光数据造假
事件后续处理结果:通过11月公示的2019年杰青名单结果显示,高庆蕾没有出现在名单上,所以她未获得此资助资格。
曹雪涛院士被曝大数量论文造假
据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报道,11月14日起,Elisabeth Bik在该网站指出,以曹雪涛为通讯作者的多篇论文可能出现了图像造假问题。
11月15日起,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被曝18篇论文造假,论文实验图片有PS痕迹等消息在网上热传。后又陆续被曝出其论文造假数量超过40篇,部分论文疑似在数据上进行PS修改。
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曹雪涛,免疫学专家,现任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天然免疫与炎症的基础研究、肿瘤免疫治疗应用研究。以通讯作者在Cell、Nature、Science、Nature Immunology、Cancer Cell等发表SCI论文230余篇,引用1万余次,培养的12名博士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饶毅实名举报“3位学术界知名人物论文造假”11月29日中午,一封署名为“饶毅”的举报信在网络传播,信中实名举报国内3位知名科学家学术造假。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仅代表个人,实名举报3位学术界知名人物论文造假,分别是:武汉大学医学院李红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裴钢院士、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即近期填补世界空白的阿尔兹海默 GV971 中国首款该类药物主要研究者、论文通讯作者)。事件后续处理结果:近期,上述举报信涉事多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作出了回应。
11月29日,两院院士、时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接受媒体采访时重申了武汉大学此前对李红良团队的调查结果:当时投诉李红良的材料经过同行知名院士、专家做了两次核查,所有的原始文件没有发现造假性。他的文章发表确实有些疏漏。比如这个图连两边(文章)都用过,互相没有引证。
他同时指出,李红良学术水平“应该可以”。“要不NatureMedicine他两年怎么发四篇文章呢,(他)发过好文章。”此外,李德仁表示,如果投诉的人说得不对要做检讨。“你投诉人家了,一分钱不花,网上折腾人家查了好几年。如果投诉一个人投诉的不对,你要做自我批评。”
至此,举报事件还在进一步核查中。
由2019年此前发生的这些事来看:
原本专业性极高的学术举报,如今却有了“话题出圈”的热度,反映了人们对学术诚信的高度关切。学术诚信事关普通人对待科学的态度,事关“科学家”这个闪耀着求真务实光芒的名词的崇高信誉,事关人们是否还愿意相信那些孜孜以求、皓首穷经的学术成果。近期学术造假相关的新闻频频曝出,无疑会对学术诚信构建带来负面影响。
无论是院士还是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都是我国千万科研工作者中的头雁人物。 他们是学术研究的领先者,更应是遵守学术道德的模范。 一旦他们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失去的不仅是某个人、某个研究机构的信誉,还会动摇人们对科学研究客观性、严肃性、可靠性的信任。
学术造假是伴随着学术研究出现的“恶疾”,在各国各个领域都时有发生,而国际学术圈的诸多案例也反复证明: 如果一场造假风波引发的“学术地震”不能及时回应、彻查严处,将对一个国家的学术诚信造成难以修复的伤害。今年,《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出台,引发热烈反响。如何向学术造假等不端行为亮剑,如何用可行的制度防范学术不端,亟待将文件要求落到实处。9月1日起,人社部印发的《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实施,明确规定了职称评审管理的主要规定和程序,并对职称评审的全过程进行规范管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规定对在职称评审环节规范学术造假行为作出明确要求:学术造假将撤销职称,并记入职称评审诚信档案库。对任何一起“学术造假”疑云,都不可暧昧处之。事件当事人需要一个说法,公众也期待早日得到掷地有声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