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驿站32 条热帖,今日新增 4 条
行业动态22 条热帖,今日新增 1 条
修复重建和烧伤整形14 条热帖,今日新增 3 条
危重急救9 条热帖已更新
普通外科8 条热帖已更新
皮肤性病8 条热帖已更新
妇产6 条热帖已更新
肿瘤医学5 条热帖已更新
骨科5 条热帖已更新
求职职场5 条热帖已更新
临床内科
心血管2 条热帖,今日新增 1 条
呼吸胸外2 条热帖已更新
神经内外最近热帖已更新
肿瘤医学5 条热帖已更新
内分泌3 条热帖,今日新增 1 条
肾脏内科最近热帖已更新
精神心理最近热帖已更新
风湿免疫最近热帖已更新
血液病最近热帖已更新
消化内科2 条热帖已更新
感染最近热帖已更新
临床外科
心血管2 条热帖,今日新增 1 条
呼吸胸外2 条热帖已更新
神经内外最近热帖已更新
肿瘤医学5 条热帖已更新
泌尿外科3 条热帖已更新
普通外科8 条热帖已更新
修复重建和烧伤整形14 条热帖,今日新增 3 条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最近热帖已更新
骨科5 条热帖已更新
临床妇儿
妇产6 条热帖已更新
儿科1 条热帖已更新
临床其他
危重急救9 条热帖已更新
影像核医学1 条热帖已更新
中医最近热帖已更新
皮肤性病8 条热帖已更新
临床检验1 条热帖,今日新增 1 条
超声医学最近热帖已更新
麻醉疼痛最近热帖已更新
康复医学最近热帖已更新
护理最近热帖已更新
社区全科最近热帖已更新
临床病理最近热帖已更新
口腔最近热帖已更新
眼科1 条热帖已更新
公共卫生最近热帖已更新
考试深造
论文写作最近热帖已更新论文写作投稿统计与作图医学英语基金申报开题
本科考研最近热帖已更新考研本科教育
考博留学最近热帖已更新考博留学考试
执业考试最近热帖已更新
规培1 条热帖已更新
职称晋升最近热帖已更新
行业讨论
行业动态22 条热帖,今日新增 1 条
求职职场5 条热帖已更新
心情驿站32 条热帖,今日新增 4 条
科研医药
基础科研细胞生物与生物信息微生物与免疫实验动物与生化组胚细胞技术与形态遗传核酸基因技术蛋白质和糖学实验室建设与采购
医药研发与应用最近热帖已更新合理用药新药信息药理及临床试验药物化学分析技术制剂技术生物制药
其他
学习交流互助专区
更多内容
“家里没矿别学医!”“35岁才挣到第一份工资!”——2024年高考季,凭借专业指导走红的张雪峰,突然在直播间撕碎医学专业“越老越吃香”的滤镜。
这场态度逆转不是个人觉醒,而是一代医学生集体困境的集中爆发。
当反腐风暴撞上三明医改,当博士学历成为入职门槛,那个曾经承载着“稳定高薪”“社会地位”想象的白色巨塔,正在经历怎样的大坍缩?
滤镜破碎时刻
从“蓝色生死恋”到“白色恐怖”
2024年6月,某三甲医院规培生在小红书晒出工资条:“硕士毕业,29岁,月薪2876元,连续值了3个36小时班。”
这恰与张雪峰态度转变形成共振。对比其2022年直播录屏可发现明显变化:
这场认知颠覆背后,是医疗行业三大支柱的同步崩塌:
1)利益链断裂:某省级医院器械采购主任坦言:“以前主任医师带组做手术,就像开印钞机。现在多开一个支架,可能多坐一年牢。”
2)学历通胀:上海某三甲医院2024年招聘公示显示,超声科医师岗位要求中赫然写着“需以第一作者发表IF>10的SCI论文2篇”。
血色现实
那些被政策重锤击碎的医路人生
(1)“学术新星”沉没记
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林枫(化名),曾手握5篇SCI论文,却在2024年求职季接连被拒。原因令人窒息:“你的研究方向是肿瘤免疫治疗,我们科现在主推中西医结合。”卫健委新政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必须设立中医科室,迫使大量科研人才转型。
(2)县城医生的“45岁魔咒”
湖南某县医院副院长展示职工档案:“45岁以上医生占比达67%,但近五年招聘的32名医学生,已有26人离职。”这些年轻人离开时留下同样的话:“考了执业医证宁愿去深圳社康做全科医生,也不愿在这里熬到副主任医师。”
(3)手术刀与KPI的荒诞嫁接
北京某高端私立医院流传着“三个玻尿酸换一台阑尾手术”的潜规则。在这里,医生需要完成每月200万的耗材销售指标,有整形外科医生自嘲:“我们不是医生,是穿着白大褂的奢侈品销售。”
认知觉醒
当医学生开始用脚投票
2024年《中国医学生职业流向蓝皮书》揭示惊人趋势:
考研率:临床医学专业以89%居首,但其中62%考生坦言“只为延缓就业压力”;
这场集体出逃孕育出新型产业链:
医考转型套餐:某机构推出“临床转口腔”速成班,学费6.8万仍期期爆满;
学术难民庇护所:生物科技公司开辟“医学背景特别通道”,博士底薪直接上浮40%。
解构与重建
白衣之下何处安放理想
在这场行业地震中,两股力量正在博弈:
坍缩力:
卫健委《关于公立医院过紧日子通知》要求“2025年前人员经费占比控制在35%以内”
丁香园论坛热帖:“现在做医生就像在泰坦尼克号上整理甲板椅”
重塑力:
深圳试点“港式医生集团”,允许医生组建跨院执业团队,顶尖主刀医生年薪可达150万
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催生“医工交叉”新赛道,既懂临床又擅AI建模的复合型人才遭疯抢
某医疗投资人用“冰火两重天”形容现状:“传统科室在萎缩,但医美、生殖、抗衰等消费医疗领域,正在批量制造年轻富豪医生。”
没有英雄的时代
只有时代的医生
当我们在直播间围观张雪峰的“劝退学”时,或许更该读懂这些信号:
集采砍掉的不只是药价,还有老一辈医生的生存逻辑;
博士学历贬值的背后,是医疗人才评价体系的集体失灵;
那些逃离医院的年轻人,正在用市场化的方式重构医者价值。
医疗行业的至暗时刻,或许正是新生的开始。当泡沫散尽,或许我们会发现:那些真正为生命而来的医者,从来不需要金色牢笼的禁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