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博士多少岁毕业才算晚?
在延毕率逼近 70% 的当下,读完博士,不少人也快 30 岁了,难免自嘲一声「大龄青年」,不过在西方国家,花白头发的博士生并不罕见。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NCSES)的博士学位调查数据, 有接近 1/4 的人是在 35 岁以后才拿到博士学位的,其中 5.3% 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年龄在 41~45 岁之间,更是有 6.9% 的人年龄超过 45 岁。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这些探索科学,寻求真理,在读博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人,都是值得被尊重的。
可是,如果一个人 在 89 岁拿下博士学位,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
一位叫曼弗雷德·施泰纳( Manfred Steiner )的老爷子凭借自己的传奇经历,在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
现年 89 岁的施泰纳老爷子,成功完成答辩, 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物理博士学位。
乍一看,还以为是老人家热爱物理,不忘初心,终于在晚年拿到学位,实现梦想的正能量励志片。
仔细一看才发现走错了片场。
施泰纳老爷子拿过 2 个博士学位(医学、生物化学),做过布朗大学的血液科主任, 发表过几十篇顶刊论文还嫌不够,干脆专业横跨十万八千里再拿一个物理学博士,纯属无敌凡尔赛剧情了......
被学医耽误的物理梦
1932 年,施泰纳出生在奥地利首都 维也纳,战争的硝烟充斥着他的青少年时代。二战结束后,他便随家人离开了饱经战火的故土,前往美国。
尽管施泰纳早在高中毕业时就确定, 自己最热爱和擅长的是物理,这是一门他真正想要追求的学科。但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后的动荡,他还是选择听从家人的建议, 放弃物理改学医。
老爷子回忆说:
「我的叔叔就是一名医生,主攻耳鼻喉科。他劝我学医是最好的出路。所以我和自己达成了和解。我告诉自己,『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这条医学之路, 一走就是 50 年。
1955 年, 施泰纳在维也纳大学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这一年他才 23 岁,不知道多少科研汪已经开始羡慕了......
毕业后不久,他又奔赴美国华盛顿,拜在塔夫茨大学的威廉·达莫夏科(William Dameshek)门下接受血液学培训,他的导师是当时最杰出的 临床血液学家。
而在这期间,闲不住的施泰纳顺便跑去麻省理工学院接受了为期 3 年的生物学培训,,并于 1967 年获得了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30 岁出头就已经 2 个博士学位加身了~
而他此后的科研生涯更是顺风顺水,一路高升。
施泰纳先是收到布朗大学的 offer,在该校从事血液学研究,从助理教授一路做到医学院血液科的负责人。在临近退休之际,他还受邀前往北卡罗莱纳大学,参与创建了该校的血液学研究项目, 直到 2000 年退休。
漫长的科研生涯里,他更是发了数十篇顶刊论文, 独立发表 Nature 大概只是一项基本操作了吧。
天赋异禀+高人指点,老爷子在医学领域的成就是足够辉煌的,但他对物理学的热爱,却仍然藏在内心深处。
「即使身在医学院,我有时也会去听著名物理学家沃尔特·瑟林(Walter Thirring)的讲座。他的讲座总是能让我着迷。我被量子物理学迷住了,总是希望能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东西。」
他的机会来了!
68 岁的物理学本科生
2000 年,施泰纳以特殊学生身份的进入布朗大学,从物理学本科开始读起。
那一年, 他已经 68 岁了,在这样一个岁数重返校园,老爷子面临的挑战可不少。
首先就是心理上的坎儿。因为要比身边的同学大太多太多了,老爷子一开始也挺惴惴不安的。但幸运的是,布朗大学物理学院的氛围非常友好,老师和同学都挺接纳这个热爱物理的「老小孩」的。
「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我说自己是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学生。结果他们说,他们很高兴看到我来上课。」
但更大的挑战来自生理上的衰老。
古稀之年还要跑去大学听课,想来老爷子的身体也是吃不消的,他中途更是 一度因为生病而严重拖累了学习进度,最后不得不改为每学期只上一两门课。
所以老爷子的心态还挺佛系,想着这是件「对大脑有益且有趣的事情」,于是就这么愉快地学了下去。
等到了 2007 年春,施泰纳愕然发现,自己竟然修够了学分, 获得了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的资格!
一不做二不休,老爷子果断向自己的第 3 个博士学位发起了冲锋。
时年 75 岁的老爷子开始找导师,起初他想搞核物理学,但因为家庭的缘故转而联系了研究凝聚态理论的布拉德·马斯顿(Brad Marston)。
一开始马斯顿教授整个人都懵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个年纪比自己还要大许多的退休老教授,竟然想学物理,而且还是晦涩的理论物理学?
但听了老爷子的经历以后,他最后还是同意了,因为被 「成为物理学家的毕生梦想」深深地感动到了。
就这样,施泰纳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了他的博士生涯,他的课题是:玻色化。(不要问笔者这是什么,超纲了......)
这个课题用马斯顿教授的话来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项目,我没有为了照顾他而给个简单的」,此前,马斯顿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将玻色化方法扩展到更高维度,而斯坦纳需要做的,就是努力突破其中的局限性。
最终,他花了 14 年做到了!
2021 年 9 月 15 日,89 岁的曼弗雷德·施泰纳老爷子,成功完成博士毕业答辩,论文是《对玻色化几何解释的修正》(Corrections to the Geometrical Interpretation of Bosonization)。
时隔 70 年拿到梦寐以求的物理学博士学位,老爷子欣喜若狂,那一刻,他「站在了世界之巅」。
那些高龄研究生们
在这喧嚣的时代,人人都嚷嚷着「成名要趁早」,但环顾学术界,大器晚成的例子似乎从来都不缺。
发现 XY 性染色体系统,破解了千年性别之谜的著名女科学家内蒂・史蒂文斯(Nettie Maria Stevens)便是很好的例子。
出于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家境普通的内蒂从 19 岁开始便通过教书攒钱,供自己深造。她先是考入斯坦福大学,后来又以 39 岁的高龄入读美国著名的女子学院 —— 布林莫尔学院,攻读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 那是 1900 年,当时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 47.5 岁。
Science 也曾介绍过一位 66 岁高龄博士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特蕾西·埃文斯(Tracy Rene Evans)回想起儿时的梦想——在外面的树林里玩,重拾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毅然在 44 岁那年攻读了动物学硕士,后来又以 60 岁的高龄去读博,最终在 6 年后成功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
无独有偶,咱们国内也有这样的故事。
2017 年,一位名叫朱宏伸的老爷子出于对学习的热爱,通过自学考入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成为了一名法学专业的研究生,并于去年顺利毕业。硕士毕业时,老爷子也已经 64 岁了。谈及自己的经历,老爷子说,每个人除了生活的基本需求,更有精神和思想上的需求。于他而言,学习是莫大的享受。
纪伯伦曾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读博恰恰就是这么一趟漫长的羁旅,科研的日常充斥着枯燥与负面,极其消磨一个人的心性:无数次的细胞换液,跑胶,PCR 重复,不断地补充基本知识,阅读文献,数不清的实验失败次数,无法征服英语的挫败感...... 每当四顾茫然的时候, 你会不会也质疑自己当初为了什么而读博?
或许这些大龄研究生们的故事,能回答这个问题:热爱——是时隔 50 年对物理学依旧念念不忘的热爱;是对细胞、胚胎、遗传背后的生命之谜的热爱;是对自然世界的花鸟虫鱼的热爱;是对学习最本真的热爱......
希望每一个读博读研的大家,都能永远怀揣对科学的热爱,永远热泪盈眶。
拿到梦寐以求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施泰纳老爷子并没有就此止步,他正在修改自己博士论文的一部分,为发表做准备,之后会继续他热爱的理论物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