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给金融机构的HR推荐简历的时候,越发觉得理工科背景在金融行业重要程度。
如下图,基本上都是需要理工科背景的。
我:这位学生简历整体还是不错的呀!
HR:可是我们公司要求是最好本科是理工科的。
我:现在理工科背景这么吃香了嘛?
HR:对呀,现在基本上优先看理工科背景或者硬科技经验,要不然会比较难一点。
我:唉!学金融的都没有学理工的更容易入行了嘛?
现在相当多的理工科同学都有强烈的向经济、金融、咨询、管理等方面转行的愿望, 特别是在硬科技的背景下,这个趋势越来越高。
而且达晨财智的投资人肖冰曾经说,“未来做投资,我们基本上不招学金融和财务的,而是招有技术背景、产业背景的,甚至是原来就做研发的人加入到投资团队。”
一、万万没想到,学金融竟然是赤裸裸短板
曾经令许多人艳羡的“金融专业出身”如今仿佛成了一种劣势,在拥有理工背景的“复合型人才”面前,学金融的都不好意思做金融了。
这令原本就竞争激烈的金融男女在追求自己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步履龃龉。
1、理工科涌入金融圈
人们普遍认为,理工背景的人相较于经管类在数学、逻辑思维、数据分析、建模和计算机上更强,而这些正是金融类工作所不可或缺的。
我们除了系统地学习了经济学、金融学,也有针对性地学习了高等数学、统计学,还学了金融工程、衍生品定价等,我们不但有完整的金融专业知识结构,而且对于数学如何应用在金融领域有更丰富的经验,比起理工专业的人差在哪里了?
更何况,基本面的宏观经济分析、财务报表分析岂是不花功夫就随便掌握的吗?如果对金融市场没有什么经验,是不会有深刻领悟的,理工背景如同空中楼阁。市场可不是数字游戏那么简单。
不少原本就学金融、毕业后一直在金融行业工作的人对理工人转行做金融还是存在质疑的。
其实,金融圈对于理工科的毕业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理工科毕业生对着天天出入五星级酒店、西服革履、交际圈上流的‘金融人士’生活,充满向往。
毕竟他们的工作环境一般是研究所、工厂、普通办公楼,收入一般,接触的人也有限。
对于行业的了解、政策的疏通、格局及概况的研究,以及尽调经验的积累、模型的搭建、法律知识的学习、上市可行性的熟悉,每一项都是巨大的工程。
只懂金融的投资人,在圈内可能越来越混不下去了。
2、理工科变身金融圈抢手的香饽饽
在产业投资爆发且医疗、硬科技企业“扎堆IPO”的2020年,机构对投资人的喜好从金融背景转向理工、医疗等专业背景似乎也是理所应当。
从金融背景到理工背景,已然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团队的调整和变化。行业的变化是更多地投技术,那么招更多的技术人员加入到投资团队,这是我们投资上要做的改变。
金融圈一向是一个“学历爆炸、人才爆炸,掌握单一知识的人才数量急剧爆炸”的集中营。那么,当产业投资时代来临,具备复合背景的优质候选人理应被各家机构所争抢。
要知道,理工科、医科其实集中了高考中极为优秀的一群人,他们智商高,牛人辈出。
而且,学霸不仅仅是能把专业课学好那么简单,这些人的学习能力极强,进入行业后补充金融知识并非想象中困难。
同时,他们多数肯吃苦,职场适应能力比同龄人高很多。
二、为什么“理工科”人才如此大行其道
1、硬科技的全面发展
2008年到现在是一个经济转型期,从高速增长进入经济新常态。
本质上,中国过去40年的高增长是承接了发达国家在第一、二、三次科技革命中扩散的红利。得益于人口优势,我们承接了中低端制造业,也因此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工厂。
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大的转折点,从过去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人口红利转向创新红利,从工人红利转向工程师红利,从模式创新到科技创新。
未来三十年,中国发展的关键点是硬科技。
每个行业都需要硬科技,所有的行业应用背后都是硬科技在支撑。
底层技术的意义在于附加值更高,其创造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会超过单纯创造经济价值的产品和技术。
硬科技门槛比较高,既要懂技术又要懂产业。
一个国家的崛起分为五个阶段,依次是经济、科技、军事、金融、文化。现在中国正在从经济的超越跨向科技的超越。
每一个崛起的大国都得益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一个国家一个时代,这是中国的机遇。
2、理工科学生发挥空间巨大
今年资本市场最大的变化是科创板的推出,这一变化将会吸引更多的科研人才投入到创业的大潮里,也会引导投资机构把更多的子弹投向科技创新的赛道。
历史上投过的大部分公司最占主导作用的不一定是核心的技术人员,往往是一个市场人员。
历史上成功的企业,技术并未占据主导作用,他们的产品往往是同质化的产品,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竞争力,所以要靠很强大的销售能力。
但是这个时代过去了,大家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技术的力量越来越成为主导。
在各大首席分析师和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中不乏出身物理、材料、生物、机械等背景的行业大佬。
葛兰本科毕业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其后又取得美国西北大学生物医药工程硕士、博士,因中欧医疗健康混合业绩优秀,火出圈,曾被网友称为“医药女神”。
周应波“中欧四大天王”之一,北京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理工科出身。2010年真正进入证券投资行业,期间做研究员时涉及的行业比较多,包括机械、新能源、电力设备。
三、学金融的同学该如何自处
金融入门易、深入难、做精做透势比登天。
无论是学金融还是学理工,在目前学历爆炸、人口爆炸、掌握某一个单一学科背景的人才数量急剧爆炸的今天,只有不断学习、提升。
很多在行业中有资源的从业人员,本质上都是在对自己过去的长期经历与沉淀进行变现。
金融行业是典型的高端服务业,所以干投行和投资的,理工科的一大堆,文哲史的也不少见。
所以说,这就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学金融的学生也不要太过焦虑。
要知道,在行业里变得“专业”的往往不是大学期间读的那点少的可怜的的“专业知识”本身,而是一个人在同一个领域内,不断深耕、不断付出的结果。
那些专业型人才之所以能成为“专家”,也并不是因为有专业的学科背景,而是因为他们后期在岗位上时刻养成了“多思考一步”的习惯,不把工作仅当成单日任务去完成。
总的来说,学金融的同学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经济、管理、法律、政治、社会管理乃至军事、哲学等多方面的多学科背景,努力成为多面型人才,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实现多领域理论知识、实战经验和社会关系网络的融会贯通。
只有这样,才是我们每个人获得超越同龄人的比较优势的较优路径。
而且理工学子在金融、财会和法律理论上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影响着其对金融界的认知。
其对宏观策略、经济形势认识的不足,可能导致其看问题的角度不够全面,视野不够开阔,甚至唯技术论从而错失良好的投资机会。
对于学金融和学理科来说,没有哪个有绝对的优势或者劣势,优势和劣势都是相对于某个金融的方向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