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仰:游离在现实与梦幻间的观察者丨无忌影像对话摄影摄影师翻译

无忌影像编辑Geethan

和周仰的电话采访,约在了五月底的一个傍晚。这天下午,她刚刚去卢米埃四刷了电 影《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 依然会被电影所打动,“还好今天大概就用了七八张餐巾纸”。

周仰的摄影创作,始终和她的生活经历与阅读偏好密切相关。她拍摄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外婆,集结成作品《漫长的告别》。她痴迷于托尔金 (J. R. R. Tolkien,语文学家、作家)创造 的中洲(Middle-earth)世 界,并用一本画册《一颗星照耀着我们相遇的时刻》对托尔 金致敬。而同时作为一名译者,周仰也在不断从西方的摄影文本里对照着自己的创作坐标,梳理创作理据。

广播电视新闻和报道摄影的专业背景,培养了周仰作为观察者的思维方式。而在具体的创作中,摄影是她手中对抗死亡焦虑的盾,也是她感知现实与她的“神话时空”的“魔戒”。

希望这次对话,也能带给你新的思考。

温馨提示:本文篇幅很长,收获属于耐心读完的人。

周仰

摄影师、译者

坐标上海

代表作品与项目:

《漫长的告别》(Fading)

《不朽的林泉》(Faërie)

《神话的遗址》(Sites of Myths)

▲ 选自周仰《神话的遗址》(Sites of Myths)系列。

对 话

主持人(G):无忌影像编辑_Geethan

访谈嘉宾(Y):摄影师_周仰

- 01 -

“我比较喜欢可以停留下来的感觉。”

G:周仰你好。先和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吧。

Y:我是1985年出生的,我们家其实挺普通的。我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那一辈来到上海,所以我爸妈都生在上海,我也是生在上海。我爸妈是工厂里的普通职员。

G:你在接受无忌《她影像》采访时提到,小学时候,你就在暗房里,看父亲放映底片。

Y:对,都是黑白照片,用放大机放映底片。他就是爱好摄影,喜欢拍拍风景,黄山、三清山什么的。小学的时候,平时也不能晚睡,他每次放照片,我就可以在他边上看,睡得晚一点(笑)。

G:后来本科为什么学了广播电视新闻?

Y:我在高中就跟语文老师关系比较好,挺喜欢写东西。但是又觉得中文系好像没什么出路。那个时候,也会买一些书看,看一些调查记者写的东西。我想复旦我也考不上,但又不想去外地上学,最后就选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广播电视新闻。

G:你在本科阶段对什么感兴趣?

Y:我的毕业论文,写的是关于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编年史。那个时候我看过很多这方面的作品,像吴文光的《流浪北京》、朱鹰文的《秦关路十号》。这些片子都是属于(被主流)干预比较少的,是相对独立的影像,不是那种栏目片。

G:独立纪录片哪里吸引你?

Y:纪录片的那种不可预料性。因为拍的是真实的生活,你不会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情,不像剧情片有套路。纪录片里,生活就是这样发生的,没有所谓套路可言。看纪录片可以看到一些不同人的生活状态,非常真实。

G:那后来怎么想到去英国学报道摄影?

Y:我毕业后在电视台外语频道工作了一年,但是工作安排就不是很满意,没有把我安排到一线编导的岗位,而是在行政办公室做一个职位。坐办公室可能有一些仕途上的发展,但当时就觉得不想做,还是想做内容。待着没意思,就想要不要出去读书?当时外语频道的那些制片,大部分都是海归的背景。

在电视台的时候,我也感觉到电视的工作方式不是我特别想要的,因为电视非常快,看完就结束了,其中任何一个画面也很难去停留下来。我喜欢纪录片也是觉得纪录片的节奏是比较慢的,我比较喜欢可以停留下来的感觉。照片也是如此,照片是静止的,可以停留更长的时间。

另外,做独立纪录片,需要花很多时间去跟人接触。这种人与人的接触,不是电视那样非常快速的,今天采访完,明天就再见了,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建立信任关系。报道摄影也是如此,需要花时间去拍,去建立信任。

▲ 本科时拍摄纪录短片。

G:但是报道摄影是一个不太好生存的职业。

Y:本科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讲“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其实那个时候我就在看卡帕的作品了,战地报道的东西很吸引我。那个时候闾丘露薇(上海人,前凤凰卫视记者,全球首位进入阿富汗腹地喀布尔采访的华人女记者,编者注)也很红,我就特别热血沸腾,很想去做这方面的东西。

- 02 -

《老去》:

源于恐惧,但不止于恐惧

G:在英国学习报道摄影,和在国内的学习环境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的教学方法是什么样的?

Y:我在英国上的报道摄影(photojournalism)的课程,不是以学术研究为主导,是以实践为主导的。当然也会有关于摄影的历史理论课程,但不是架空的理论。那里的学习比较强调叙事(storytelling),用视觉的方式叙事,当然还有写作,你有了一个项目,怎么去写自己的阐述、写自己的专题论文(Monograph),去把它说清楚。

他有一套完整的研究方法。你要去拍一个东西,你为什么要拍?跟你自己有什么关系?前前后后还要做一些研究,你前面有什么人拍过?有什么人用其他的方式呈现过?你怎么样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增加一些自己的视角?

像我们做毕业作品,大概有两个月的时间,要跟很多不同的导师谈,他们再请一些其他的嘉宾,像图片编辑、画廊的策展人过来,整个班级坐在一起,每个人上台,像做一个提案一样去阐述。

G:你有两个作品关注了老人的生活状态,《老去》(There We Are)和《如何变老》,前者作为你在英国的毕业作品,后者是你接受腾讯·谷雨非虚构创作基金在上海进行的创作。怎么想到做这样一个话题?

Y:我之前一直是跟我父母还有外公、外婆住在一起的。外公、外婆一直在衰老,而且他们衰老的状态会让人觉得比较恐惧。在去英国之前,还不知道外婆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她每天都要问我一次,你什么时候飞去英国?我很害怕,难道人老了,记忆力会退化到这个样子?

当时看杨天乙的纪录片《老头》,她拍的就是一群北京的老头,每天在城墙根下面坐着,聊着今天谁没来,谁生病了这样的话题。虽然并不是什么老无所依那种特别凄惨的东西,但是我看见就觉得很恐惧,人每天没事可做,就坐在那里。

▲ 一位老妇人的电动象棋,2010.8,选自周仰《老去》(There We Are)系列。

《There we are》是英国的毕业作品,做了三个月就结束了。后来回到上海,考虑到上海也是中国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城市,就想可以把这个话题延续一下,还是用一种纪实风格(documentary)的思路。

做这个项目,我不想去拍特别凄惨的老人。我想的是,我们可以从老人的态度,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些什么,不纯粹是一种对他们的关怀。是不是所有人都必须每天无所事事?我想通过我的拍摄,看到一些相对积极的面貌。

G:为什么英国的毕业作品叫《There We Are》?

Y:这是当时拍的其中一个老人的口头禅。他在跟我聊天的时候,每说几句话,就要说一句“Now, there we are.”意思就是“你看,老了,就是这个样子了”。

▲ Noel, 86岁(2010年), 退伍军人。“我希望我能重返22岁,回到在军营里的时光,那时和现在完全不同,但我也习惯了如今的生活。我爱部队,爱那里的纪律性。现在的世界已毫无规矩可言。”选自周仰《老去》(There We Are)系列。

G:拍摄老去这个项目,哪件事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

Y:印象比较深的是,因为我每次都要去到他们家里采访,他们很多人感觉都很忙,都要提前预约,不是说坐在那里没事做,随时可以过去聊的那种。他们有自己的小本子,会记下来,感觉非常正式的样子(笑)。

▲ Teresa,76岁,已退休,正在大学攻读学位(2010年)。选自周仰《老去》(There We Are)系列。

G:为什么一定要在家里采访?老年人的生活就一定在家里吗?

Y:一是希望聊天的时候没有人打扰,二是他们当然也会出去参加一些活动,我也去拍过,但感觉不太好,没有我想要的那种安静的感觉。他们在一个集体的环境里面,可能是会更加亢奋一些,但这种情绪是因为环境造成的,不是他们自发的一种状态。

G:你在这个项目里,如何选择你的拍摄对象?

Y:在英国的时候,我选的是地理上同一个大社区的老人,相对集中,交通方便,像老年公寓一样的地方,老人们大多独居,生活不算穷苦,算是中产阶级人群。他们的身份大多比较普通,只有一两个以前是演员,但也只是小有名气。我会问他们一些相对抽象的问题,也得到了一些积极的答案,比如有的人就说,老年是一种智慧的增长。

G:但如果你选择一些比较穷困的、犯罪率高的社区,得到的答案或许就不一样了。

Y:对,所以我也要强调,我拍的东西不是一个基于严谨的统计学的调查,那种消极凄惨的东西肯定也是存在的,只是我没去拍。

▲ 一位退休歌剧演员的橱柜上摆放着她以前的演出照片,2010.7,选自周仰《老去》(There We Are)系列。

G:回到上海继续拍摄老年人,并且拿了谷雨的基金,考虑的东西是不是也不一样了?

Y:对,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到后期的传播效果,所以找人方面就不是特别随机,更多的是去发动身边的朋友,问问看谁的外公外婆是比较有意思的老年人。至少在退休之后,自己又开始做新的事情,或者持续在做一些兴趣爱好,不管是画画还是做模型。后面又刻意去找了一些依然非常活跃的文化名人,他们还在持续自己的事业。

现在重新回看,上海的项目,传播的目的性会更强一点。像文化名人那一部分,是为了传播的考量。人有名气,阅读量会更高一些。英国的可能就更加微妙,更加含蓄一些。

▲ 匡璧如,拍摄时96岁,年轻是为中国第一位跳伞的女性,耄耋之年参加“中国达人秀”。上海,2012。选自周仰《如何变老》(How to Grow Old)系列。

G:既然考虑到传播受众,你觉得这个项目的价值在哪?会对哪些人产生影响?

Y:现在整个社会都在非常崇拜一种年轻文化。希望对年轻人产生一些影响,让大家看到一些不同的,老去的可能性。让大家更多地意识到老年人本身的价值,他们不是被动的关怀对象,而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榜样。

▲ 何建华(左)与王津华(右),拍摄时均为86岁。何建华退休后被一家律师事务所返聘,直至80岁。上海,2013。“我们已经八十多岁了,在这个世界上还能留多少时间?我想怎么办呢,看到有些人为了改变自然环境、生活环境,把骨灰和花瓣混在一起洒到大海里去。我在想我要不要去?我对大海害怕的,不会游泳,但是再想一想到时候我已经不知道了,有什么害怕的。所以我现在与我老伴在想,我们将来的归宿到那里去。”——王津华。选自周仰《如何变老》(How to Grow Old)系列。

- 03 -

《漫长的告别》:

摄影是盾,是疗愈自己的手段

G:2009年,你在去英国读书之前,外婆有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倾向,并愈发严重。《漫长的告别》这个项目开始于2010年末,结束于2013年,那一年,你的外婆去世。你小时候对外婆有什么记忆?

Y:外公、外婆以前是做美术方面的工作,他们年轻的时候,从美院的染织美术设计专业毕业,分配到了棉纺织印染厂从事图案设计,是家里最先把热爱的事变成工作的人。外婆小时候经常给我讲故事,还要教我画画,但我没有去学。后来到了初高中,因为忙于升学,对外公外婆的生活就比较忽略。

G:实际上跟他们的交流也比较少。

Y:对。

▲ 《漫长的告别》封面。封面图案是周仰的外婆年轻时自己设计的图案。

G:你看着一个很亲近的人,完整地目睹了她走向死亡的过程。你觉得遗忘和死亡这两个事情,哪个更可怕一点?

Y:她遗忘的过程,是让我们感觉比较无力和伤感的事情。本来是很亲近的人,她把你忘记了,就好像是她单方面地否定了你们所有的关系,但其实你知道这个关系依然存在。

如果说是一个好好的人,突然之间脑溢血去世了,悲痛可能是非常巨大的,因为你没有办法接受这件事情,但是我们的感觉,在三年之内,整个的悲伤已经被稀释到每一天里面去了。

▲ 周仰与外婆的合影。

不仅是遗忘,更痛苦的是,她失去了反应。后来去看英国的作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的书《星期六》(Saturday),里面有一段跟我们当时的体验非常一致。他写了一个中年人,在一个星期六做了很多琐碎的事,其中有一项就是去看望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在养老院里面,也是阿尔茨海默病。

“母亲已经丧失了期望的本能,也无法当他站在她面前时准确地认出他来,甚至他走了,母亲也不会记得他曾来过。贝罗安去一趟等于白去。母亲不会盼着他去,他不来她也不会失望。这等同于捧着鲜花到墓地去——逝者已逝,拜访不过是形式。至少母亲会端起一杯茶放在嘴边慢慢地啜吸着,虽然她看到贝罗安却不能叫出他的名字来,也想不起来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母亲很乐意有人坐在那里,听她无意识地胡言乱语。任何人坐在那里听她说话,她都很高兴。贝罗安不喜欢去母亲那里,但如果他太久不去看她又会鄙视自己的不仁不义。”——[英] 伊恩·麦克尤恩,《星期六》

对我们来说,就是这样的状态。

对于死亡,我觉得在真的死亡到来之前,不可能真正理解死亡。

▲ 选自周仰摄影书《漫长的告别》(Fading)。

G:你在《漫长的告别》这本书的文字描述里说,“如何表达爱和亲情,其实我们从未学习过。相机成了我忍受每次探望的法宝。”

Y:如果不拍照,你就真的是只能看一下,没有办法交流,也没有办法做什么事情,这个是我觉得更不可接受的,就特别无力。拍照的时候,我们大家都可以调动起来,笑一笑,大家就可以有点互动。

G:你外婆会对拍照这件事产生反应么?

Y:她不一定意识到拍照意味着什么,但是至少我们之间在互动,她可能有的时候是会有点反应的。如果用手机拍自拍,还会抱着、搂着她拍,就会有更亲密的身体接触。不然作为中国人,也不可能莫名其妙就去拥抱一下。

G:其实摄影的意义就在于制造一些接触或者反应的可能。

Y:对。

G:你会把摄影当做一个武器么,去跟自己内心的恐惧对抗?

Y:我觉得摄影更像是一个盾,你可以躲在后面、你觉得可以控制一些事情,至少可以控制相机。

▲ 选自周仰摄影书《漫长的告别》(Fading)。

G:面对躺在棺木中的外婆,墓碑前的外公时,在这样的时刻,我看到你依然在摄影。

Y:很多东西都是我妈要求要拍下来的,包括像最后告别的场面。

G:她在这样的场合也并不排斥摄影?

Y:对,对于摄影,我们家人从来不会排斥。我妈希望要把这个影像留下来。我觉得这可能也是对抗遗忘,对抗焦虑的一个方式,摄影本身就是一个木乃伊情节的产物。

G:怎么说?

Y:摄影本身就是来自于一种死亡焦虑。对抗死亡的潜意识,是想把一些场景留下来。摄影是一个提醒,一个信念,又是一个证据,就是你知道这件事情发生过。

▲ 选自周仰摄影书《漫长的告别》(Fading)。

G:你写到过,“对于难以接纳的现实,拍摄不再是目的,而慢慢成为疗愈的手段,我们把摄影当做我们逃离虚无感的出口。”

Y:对,但是它不能疗愈病人,只能疗愈家属。我之前参加过关于临终关怀的培训课,就说志愿者要关怀的不是病人,要关怀的是家属,因为家属之后会留下来的,家属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也是一样的。我们作为家属,需要被疗愈。

G:这也是你在这本画册的开头,写了致妈妈(For my mum)的原因。

Y:对。

▲ 选自周仰摄影书《漫长的告别》(Fading)。

G:你有想过去拍摄年轻人吗?既然死亡如此令人恐惧,为什么不从年轻人的身上寻找慰藉和力量?

Y:没想过。年轻人最终也要变老。

G:所以你想拍的是一种最终的状态。

Y:我愿意去看到一些老年人身上不同的可能性,还有这些可能性存在,我觉得就足够是一种慰藉。

- 04 -

《不朽的林泉》《神话的遗址》:

寻找神秘力量

G:你拍摄的项目《不朽的林泉》(Faërie)(2015至今),将镜头从人类情感转向了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最开始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Y:老建筑比较美。我觉得现在的建筑都很丑。其实是出于一个美学上的初衷。

G:文化遗产有很多,为什么唯独偏爱园林?

Y:我有个朋友是做昆曲传承的。通过她,我接触到了昆曲,觉得非常地美好。之前在园林里面去拍过她一次,所以这样产生了一些联系。后来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的朋友看到我拍摄的昆曲照片,就邀请我去拍摄苏州的耦园。

▲ 选 自周仰《不朽的林泉》(Faërie)系列。

Y:我从2013年开始喜欢看托尔金的作品,开始拍摄《不朽的林泉》之后,我也看到一篇托尔金关于神话创造的论文《论神话故事》(On Fairy-Stories)。

在文章里,他有提到次创造(sub-creation)的概念,就是说神话的写作者,他们创造了一个跟真实世界不太一样的一个时空,这个时空有一套自己的运转规律,比如太阳可以是绿的,水是可以往上面流的。而这些规律需要作者通过文字描述让读者信服。

托尔金认为神话故事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逃离(Escape)和安慰(Consolation)——逃离死亡,通过这种奇迹般的转折,给人带来一些安慰,是超越现实世界的一种慰藉。所以通过他说的逃离死亡,联想到牡丹亭里杜丽娘的起死回生。

▲ 选 自周仰《不朽的林泉》(Faërie)系列。

G:拍摄园林之前,你是否做了一些理论上的研究和准备?

Y:我其实是先开始拍摄的园林,一年之后才开始读一些园林方面的书籍,做一些研究。第一个就是高居翰(James Cahill)、黄晓和刘珊珊合著的《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其中有一句是说,园林内外仿佛使用着两套时间,园中一日,世上千年。就此意义而言,园林就是建造在人间的仙境。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这不是我自己一个人想出来的事情,之前也有人论证过。我是自己想到的,只不过得到了佐证而已。

G:你如何理解中国园林?

Y:我觉得园林就是一个三维的,我们可以进去的神话时空,或者说平行时空,鬼神的时空。它不是对自然界的模仿,不是说我叠几块石头,就假装它是一个山了,其实那样一块石头它就是一座山,不需要去模仿什么。

对我们现代人来讲,园林就是古代文人为自己建造的一个理想世界。

▲ 选 自周仰《不朽的林泉》(Faërie)系列。

G:你觉得托尔金作品中的西方魔幻世界,和中国园林的气质是否存在冲突?

Y:气质不同,但作为“次创造”世界的逻辑,我认为二者是一致的,不冲突。

G:都曾在哪些园林内进行拍摄?

Y:苏州的留园,拙政园,沧浪亭,上海的豫园,秋霞圃,能查到有记载的这种已经列为文化遗产名录的,或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这些知名的江南园林。

G:你觉得在这些地方,能够捕捉到这种“不朽”。

Y:不管后面修复得怎么样,首先得是那个年代的东西,不是后面重新搞出来的一些。另外,“不朽的林泉”是借用了高居翰那本书的标题,在拍摄中我考虑的并不是园林作为一种物理空间的“不朽”,而是寻找能够产生神秘联系的画面。

G:包括你后来2018年开始拍摄的《神话的遗址》,你觉得你是在拍摄一种“神性”的东西么?

Y:我不会说神性,我可能会说是神秘性。现在我没有一个确定的信仰,只是我觉得在自然中存在一些神秘的事物,这种力量可能是存在的,只是它到底是什么,我现在不确定。我不会把它称之为上帝,它不是一个宗教性的东西,它就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一个所谓的终极奥义。

▲ 选自周仰《神话的遗址》(Sites of Myths)系列。

有的时候在一些山林里面,你就不会去大声地喧闹。我会突然对一棵树产生一种崇敬的感觉,敬畏的感觉。跟中国的、东方的万物有灵有点关系。是一种灵性。

G:你的拍摄从家庭走向园林,又从园林走向原野。

Y:以前人和自然是和谐相处的,人是敬畏自然的,但是现在可能人都不太敬畏自然了。包括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我想通过我的拍摄,回溯到我们想象中那个更加纯净的,一种稳定的状态。

最早在中南山驻地的时候,下雪之后觉得非常地美,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场景。突然有一个瞬间,看到那些树的状态,就让我想到托尔金描述的那些精灵的国度,因为他们都离去了,我们现在只能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下,比如说下完雪之后,可以看到这些树,然后想到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度。

▲ 选自周仰《神话的遗址》(Sites of Myths)系列。

后来就想到,可以再探索一下其他的神话故事,日本的民间传说,希腊神话,圣经,他们可能描述过一些地点,过了几千年到了现在,可能只留下了一些残垣短片,或者只有一块石头,但是会让我们联想到以前的那样一个故事。

G:日本志怪小说里你对哪些妖怪印象比较深?

Y:比如《百鬼夜行》,我感觉把万物有灵表现到了极致。再有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些比较小的妖怪,比如付丧神,“物老成精”,东西老了以后,你把它扔在那里,一块破抹布、一把伞都可以成精(笑),出来给你捣乱,把你的地弄脏,我觉得特别可爱。

G:对这种超自然的力量,未知的东西,你会感到恐惧吗?

Y:我觉得并没有,还挺有兴趣的,实际上一些志怪里面都有在说,其实人心比那些鬼怪什么的都更恐怖一些,很多妖怪也都是在人心的阴暗处自己生长出来的。

▲ 选自周仰《神话的遗址》(Sites of Myths)系列。

- 05-

《一颗星照耀着我们相遇的时刻》:

“追星”之作

G:你平时的生活节奏是什么样子的?

G:都去过哪些地方?你会一个人去旅行么?

Y:主要是想先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遗产名录上的地方看看。回国之后这几年,喜欢去第三世界国家,像越南、印度、柬埔寨、埃及,还有像以色列、约旦这种地方。一般是和朋友一起。以色列就是我们四个女生自驾去的,她们有的和我一样是摄影师,也有给国家地理的撰稿作者。

▲ 选自周仰摄影书《一颗星照耀着我们相遇的时刻》(A Star Shines on the Hour of Our Meeting)。

之前去山西的南禅寺、佛光寺,经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考察,是整个东亚地区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比日本的还要早很多。这两个地方是作为国宝保护起来的,没有香火,所以非常清净。在到佛光寺的时候,走上台阶,往外面看,看到山林的景象,虽然不能说跟1000年前的唐朝人看到的一样,至少也是跟梁思成、林徽因两个人看到的是没有太大变化的。

G:如果不在上海生活,你会去到哪个城市?

Y:伦敦。一是因为英语比较熟悉,二是因为我生在上海,还是习惯住在大一点的城市,三是伦敦离托尔金的故乡也比较近(笑)。

▲ 选自周仰摄影书《一颗星照耀着我们相遇的时刻》(A Star Shines on the Hour of Our Meeting)。

G:我看你最近出了本画册是吗?《一颗星照耀着我们相遇的时刻》。

Y:我喜欢旅行,这方面的照片量还是挺大的,但也一直没觉得它们是个什么。去年因为疫情出不去,借这个机缘,就在家整理照片。用一个什么思路把那些照片给整理起来呢?

其实在旅行当中也有过这种感觉,就是看到的景色和托尔金笔下的世界契合。虽然我没去过新西兰,但这本画册跟电影也没太大关联,更多的是直接对托尔金写作文本的一种反应。对于他文本的记忆,会在我去到某些自然风景的时候,突然跳出来。

通过这种印象,我把这些让我感受到跟他的故事有所关系,至少说跟他所描述的那种地貌有所关联的一些照片,整合出来了这样一本画册。我的好友甘莹莹(艺术家,策展人,撰稿人,编者注)还说,她在观察我作为摄影师如何“追星”(笑)。

▲ 选自周仰摄影书《一颗星照耀着我们相遇的时刻》(A Star Shines on the Hour of Our Meeting)。

G:托尔金的《魔戒》里,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Y:魔戒的主人公是一个小人物,不是那种所谓天生的英雄,他就是一个平凡人,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一个可能家里条件不错的富二代。但当一个巨大的黑暗来临的时候,他想去拯救自己的家乡,虽然这也不是他的使命。打动我的地方,就是普通人在这种危急关头,所做出的选择吧。其实不只是他一个人,《魔戒》里的很多人物都在传递这样一种信念。

G:希望一直都在,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境。

Y:(笑)对,可以这样简单概括。

▲ 选自周仰摄影书《一颗星照耀着我们相遇的时刻》(A Star Shines on the Hour of Our Meeting)。

- 06-

多重身份:

底色依然是摄影创作者

G:2011年回国之后,你在时尚杂志做过两年的图片编辑。

Y:我当时是在某时尚杂志里的专题部,也会对国内外的一些摄影师做深度报道。但杂志对我自己写稿件没有额外的稿费,所以几乎都是找熟悉的作者,让他们去写。后来觉得感受不到明确的上升方向,我就走了。

G:之后一直到现在,在写稿子这方面,你其实并没有挂靠任何的单位,是一名自由撰稿人。

▲ 选自周仰《如何变老》(How to Grow Old)系列。

G:给杂志写稿和当老师,才是你的收入主要来源。你目前在上外新闻学院,担任外聘的摄影课程讲师。这份工作对你意味着什么?

Y:这个摄影课,是新闻学院大一新生的一个基础课程,因为很基础,并不会像摄影系一样,加入一些关于摄影媒介本身的讨论。这份工作于我,一是经济上的帮助,二是真的逼迫我去多看一些东西。我会尽量把之前学到的和视觉叙事有关的东西,以及一些国内外有趣的摄影项目介绍给大家,主要是以案例分析为主。

G:对你的创作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Y:现阶段就是托尔金吧,不管是他的神话本身还是神话理论,都跟我现在几个作品关联性非常大。摄影师的话,戴安·阿勃斯(Diane Arbus)、尤金·阿杰(Eugene Atget)还有埃里克·索斯(Alec Soth)我都比较欣赏。

▲ 选自周仰《老去》(There We Are)系列。

G:Alec Soth,《眠于密西西比河畔》(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

Y:对,还有他最近的《我知道你的心跳有多剧烈》(I Know How Furiously Your Heart Is Beating),我也很喜欢。

G:我觉得他的风格就是报道摄影,但又不是那么的报道摄影。你是否会为你的创作划定明晰的界限?是报道摄影么?

Y:我其实并没有真正做过严肃的报道摄影。在给老人们拍照的时候,就是接触了,聊聊天,没有遇到太大的困扰。而且对于拍摄本身,我觉得没有必要去区分门类,摄影就是摄影,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分开呢?

Y:这些年来我从翻译中得到的最好的回报,就是学习。通过笔译接触到的理论性文本,会帮助我在摄影实践方面寻求突破,甚至可能更新我对摄影的认识。

翻译让我如同一个“被附体的人”,每次都“逼迫”我成为那一本书的模范读者。

▲ 选自周仰摄影书《一颗星照耀着我们相遇的时刻》(A Star Shines on the Hour of Our Meeting)。

2015年翻译乔弗里·巴钦(Geoffrey Batchen)的《每一个疯狂的念头》(Each Wild Idea),引发了我在思维模式上的震荡。作为本科学新闻的,我一直自诩擅长“提出问题”,然而《每一个疯狂的念头》中所抛出的问题,全都是我从未意识到的。比如,摄影术为什么在它所出现的时间点上出现——1839年,为什么不是更早或更晚?你之前不看他的书,你可能从来不会那样去想,一些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他可以把它提出来。

G:这些多重交织的身份下,哪个身份才是你的底色?又或者,哪一面都不能代表你?

Y:还是摄影师。其实所有这些身份,都是和摄影有关。

Y:没错。

G:你对未来怎么考虑的,有什么计划没?

Y:也没有特别大的计划,还是希望能像现在这样去创作,关注文化遗产,能够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到文化遗产的价值。像《神话的遗址》这种比较偏向精神性的项目,我可能会去考虑一下,跟人怎么结合起来的问题。

G:感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

▲ 选自周仰《神话的遗址》(Sites of Myths)系列。

-end-

采访 编辑 | Geethan

图片提供 | 周仰

往期阅读

在新华社,用相机记录历史丨 无忌影像对话摄影师张铖

“我的工作是对抗遗忘。”丨无忌影像对话摄影师邹璧宇

跟着他走,获取一份深度拍摄体验!丨无忌影像对话大马猫本

无忌星球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学什么怎么学咋发展——今年新增本科专业全解读高考结束,青年学子面临着一项重要的人生选择——学什么专业。专业的选择,或将影响学子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方向。而最新设置的本科专业,尤其受到考生及家长的关注。 教育部日前发布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列入目录的新专业共21种,有的与民生联系紧密,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新增的孤独症儿童教育、无障碍管理;jvzquC41pg}t0lhvx0ipo8724551887;1CXUKT\dLgM3xVok9;oY4t~o54918;>0ujznn
1.本科项目申请 奖学金 本科项目 研究生项目 非学历项目 1. 申请本科项目的语言要求是什么?有英文授课的专业吗? 申请本科各专业需要HSK5级180分以上,申请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开设的专业需要HSK4级180分以上。 目前所有本科专业都是中文授课。 2. 本科专业是否跟中国学生一起上课? 国际中文教育学院专业(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jvzquC41cfsju|nqp/ot0ksw0gjv0ls1el}u1|v1dm5jpmjz0jznn
2.表演专业解读本科阶段学什么? 各校表演专业的课程由于方向不同而有一定差异。主干课程一般包括表演类、台词类、形体类、声乐类等课程的理论常识、基础技巧训练及创作实践;高年级学生通过戏剧演出、影视剧演出、广播剧演播、形体表演创作、综艺节目及晚会演出与主持等多种方式实行教学。 需要怎样的素质?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院长张辉说jvzquC41iculcx3ejuo/exr0ep5{{t4|{dq0|‚of1xofyYfig1=52<5dljm2y;
3.赵鑫教授:科研入门的一些经验分享11Part 1 本科阶段如何学习 1、什么知识有用、需要学习呢? 高中的学习内容主要围绕高考展开。因此,大学和高中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参考书没有界限,任何一门科目,如果放宽去学,都能学得很广、学得很深,而这不一定是考试所驱动的。有很多同学上大学之后,明显感觉学习有些吃力,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原来经常刷题,知jvzquC41ck4swl3gfw4dp8wguggseq4uekkoen4424823;:2254ivvq
4.招办负责人就“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招生的相关问题答考生问6、 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生在奖、贷学金方面能享受普通本科生同等的待遇吗? 答:助学贷款按国家相关政策执行,和普通本科生享受同等待遇;学院根据职业本科生的特点制定了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实践、勇于创新的一系列激励措施,学业成绩优秀生可获得学院颁发的奖学金。 jvzquC41yy}/mvzuv0kew7hp1ktgq86387528=;70jzn
5.国防科技大学本科招生网生长军官本科教育专业介绍 ●核工程与核技术:主要学习数学、物理学等系列基础课程以及反应堆原理、核武器物理与效应、核辐射探测技术等专业课程,掌握核武器、核动力等基本原理和核辐射与探测、核装置维护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专业技术,具备从事国防尖端科学研究、生产试验、装备使用、维护以及训练组织和部队管理等方面的实际jvzquC41yy}/p~iv0gjv0ls1dm€t1}im1€tlq4f4;>gcmfhd6;58>hc7cjeg:jhhg912k>0jvs
6.​苏立:从数学到经济学,立足现实问题,勇攀学术高峰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已在《Asia-Pacific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etrics》、《Emerging Market of Finance and Trade》、《会计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Q1:您本科学习的是数学,硕士阶段转为经济学,请问原因是什么?jvzquC41cg4swl3gfw4dp8}y|z5y{my1:9ld;=:;79736c89>2co5f0jzn
7.高校教师应知应会知识19.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坚持服务需求,成效导向;坚持完善机制,持续改进;坚持分类指导,特色发展。 20.如何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答: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扣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从制度上确保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 jvzquC41zeh/umhc0gjv0ls1kplp1:53917:4;<0jvs
8.礼赞九秩,传承初心丨古稀之年不忘初心——李玉山我担任过本科生督导、研究生督导、国际教育学院督导,周末我会去教室图书馆转转,感觉学生现在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更应该重视知识的积累。其实学校、教师、学生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校有很多优秀教师,教师把课上好,学生有兴趣去听、去学,学校的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就能得到提高,学校就能为教师和jvzquC41ugk/zrikcp4ff~3ep1nuou4pgyy03:6580nuou
9.国际合作处(留学生处)1、本科生:学制4年,每年9月开学。详细专业如下: 2、硕士生:学制3年,每年9月开学(工程硕士安全工程领域) 四、申请条件 申请者需提供如下材料:入学申请表(国际合作处网站下载中心下载)、护照复印件、学历证明及成绩单复印件(中英文)、体检表、简历、银行存款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和四张照片。转学申请者需提供转学证jvzquC41ili/plnuv0kew7hp1n~im8uzz53g99;fh>96mj6edi:em<3;2hd:l;49d?/j}r
10.物理学(师范)本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江苏高校品牌专业,拥有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Q1: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本专业立足苏南、面向江苏、辐射全国,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和师德情操高尚,物理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扎实,强于教书育人,善于组织管理,乐于沟通合作,勇于jvzquC41|d4vl|3gfw4dp8nphq522B7188?30qyo
11.【一流本科建设进行时】大学质量文化如何建?华理这样做“什么是质量文化?关于人生的质量文化,你又了解多少?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活出高质量的人生?”在华理已开设2年的“质量文化导论”课正在帮助学生寻找答案。 据介绍,“质量文化导论”课是国内高校开设的首门同类课程,由华理药学院牵头,联手全球最大的跨国制药企业勃林格殷格翰共同建课授课,向本科生普及质量jvzquC41pg}t0nhwuv4ff~3ep1814:426270e@f37::8:8ucig4ivv
12.辅修学习常见问题解答辅修专业简介1、问:什么是辅修? 答:辅修是指学生在大学本科学习期间,修习主修专业之外的其它专业,它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第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我校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开设辅修专业,是国内最早设立校内辅修的院校之一。截止目前,我校取得辅修学习证书的学生人数已经超过9800人。 jvzquC41lyi/ewz0gf{/ew4ull~0h}z1h~31?6ec:6f6l:5c6g1hB;eg;=f2l9326hbd7mvo
13.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有什么专业(附王牌专业、优势专业排名)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有什么专业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开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汽车服务工程、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会计、财务管理、网络工程、软件工程、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班)、数字媒体技术、学前教育、网络与新媒体等本科专业。 开设了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电气自动化技jvzq<84o0ljy|ƒ3eqo5hmƒ}1428319:461<24:>280nuou
14.《河北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政策解读五十问13合格考包括哪些科目?内容范围是什么? 答:合格考覆盖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14个科目。 合格考内容范围为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内容。 14合格考的考试对象是哪些? 答: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均须参加合格性考试,jvzq<84yyy4igkjgc0kew7hp1jznn8uz|f532:>12687/:65358.8?80jvsm
15.社会心理学课程介绍“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三年级学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期。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社会调查实践等三个部分。 二、课程目标(必备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了jvzquC41rudj7gpw0kew7hp1tiq{8gmur0mlouc1=d8B97gdh67:97hdgd7>:3c4lfeB:h454ivv
16.机器学习:数据预处理之独热编码(OneHot)详解"学历":["本科","硕士","专科","本科"]}) data AI写代码 pd.get_dummies(data) AI写代码 pd.get_dummies(data,prefix="A") AI写代码 pd.get_dummies(data,prefix=["A","B"],prefix_sep="+") AI写代码 二.sklearn的崽一:LabelEncoder 将不连续的数字or文本进行编号 jvzquC41dnuh0lxfp0tfv8_[E:>9:A4ctvodnn4fgvgjn|4325>2;?56
17.他用镜头切入隐秘角落,聚焦南方少女惊险跌宕的“捐卵”之旅(刺骨专访正文导筒:您本科学习英语,后来为何对电影感兴趣?读英语其实并不完全是自主的选择。我高考那会儿,志愿是考前填的,出分以后,系统根据分数的高低自动投档,有点像拆盲盒,自己也不晓得会被录到哪个专业去。对电影感兴趣是在临近高考的时候,大概是在五月份,为了缓解考前焦虑,找了些电影看,其中一部是姜文的《太阳jvzquC41oq|jg7iqwdgo0lto1tkwkn|135?6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