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惠茵教授1937年12月生于无锡,1963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儿科系后,在河南省豫北医学专科学校医院(现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参加临床工作。
1963年9月,任河南省豫北医学专科学校医院(现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医师,
1965年6月至10月,参加延津县防病治病医疗队,
1967年3月至6月,参加商丘永城县防病治病医疗队,
1973年11月至1974年5月,在延津教学点为首届工农兵学员授课,
1974年6月至1975年5月,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进修。
1979年晋升为讲师、主治医师,1987年晋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93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
1963年,钱惠茵教授从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后,服从分配来到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这也是唯一一家坐落在县城的三甲百年医院。钱惠茵教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一干就是53年。
钱惠茵教授留了下来。
1965年,钱惠茵教授刚参加工作不久,曾随医疗队下到延津县马庄乡卫生院。当地一位丰姓患儿患重症肺炎,家长匆匆把患儿抱到卫生院时,呼吸刚刚停止。当时乡级卫生院条件差,没有其他抢救设备,钱惠茵教授只能与同去的护士赵喜雨轮流为患儿做口对口呼吸和心肺复苏,经抢救治疗后,患儿转危为安。患儿家长为表示感激之恩,该患儿改名为“惠雨”,取钱惠茵教授名字第二个字“惠”字,取护士赵喜雨第三个字“雨”字,多年过去,丰惠雨已成为钱惠茵教授家的“河南亲戚”。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在病房里同事们都说钱老师“关系多”“亲戚多”“熟人多”,像“丰惠雨”这样的亲戚有“一大把”。
在几十年的医疗诊治中,钱惠茵教授深知时间是挽救生命的希望,上班时,她养成了不喝水、不上厕所的习惯;下班时,只要病房来电话,无论在吃饭还是在休息,总是立即赶到病房。她不肯让患儿家属多花一分钱、多跑一里路,不论上午、下午她总是提前到病房,就是节假日,也总是去病房查看病人。
1983年儿科本科招生,为了保证儿科的教学质量,当时作为教研室主任的钱惠茵教授与老主任贾汝贤,曾回母校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参观学习,从母校学到了从理论教学到临床见习和实习的一整套成熟经验。回来后,她从严格管理入手,根据教学大纲,制订了见习、实习实施细则。首先在儿科试行实习生出科考试制度,建立了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试题库、评分标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后由临床部把实习生出科考试制度推行到医院其他临床科室。1995年,她带领的儿科团队获得“省级优秀课程”荣誉。
钱惠茵教授积极参加病房带教、专题讲座、教学查房、技能考核等各项教学活动。每年她都带教60多名学生,在医疗过程中,她对学生是“严”字当头,哪个学生动作慢了,检查中出现了纰漏,她会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并告诫学生:“医生的职责与病人生命休戚相关,错误一次也不能犯!”虽然查房时钱惠茵教授爱向同学们提问或批评同学,但同学们都愿意跟她一起查房。遇到典型病例,钱惠茵教授总是根据学生课堂学过的理论,结合病人的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加强儿科师资队伍建设。她与母校商定,将新乡医学院儿科与临床医学系每届选送8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去上海实习,作为毕业后留校当师资的候选人。现在这部分同学除考上硕士、博士生去外单位工作外,凡留在医院工作的,现都已是高级职称,成为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学、医疗的骨干力量。多年来,她为河南省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儿科医生。
62岁那年,本已“超期服役”的钱惠茵从儿科学教研室主任岗位上退下来,原打算和老伴一起回老家无锡安度晚年。然而时常找她看病的患儿让她动情:“患儿找到咱,作为医生咱就有责任给人家看病。”于是她接过医院的返聘书,又坚持工作了17年。
行医53年,工作近2万天,救治患儿数十万人次。
直到79岁才结束工作,返回无锡老家。
默哀!
河南人,记住您的好!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三甲医院返聘专家运营的科普号,
靠谱!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